基于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视角,房地产更适合“基础产业”的定位。
专访毛大庆:共享办公是长产业链的社会基础盘 不能一蹴而就专访丨贾康:房地产成长性依然可观 新发展模式是标本兼治的系统化工程专访丨相寓刘洋:紧扣保障民生主线 住房租赁“看长行稳”
专访丨上海城方郑华:切换新赛道,租赁住房服务增值空间打开美的置业林冬娜:“拿来主义”不可取,要像制造业一样提供有精度服务专访丨中国城商联城市更新工委黄玺庆:模式转变 城市更新进入第二赛段
展开更多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张敏 北京报道
寻路房地产“新发展模式”系列报道之六
享受了多年土地红利、金融红利、市场红利的房地产业,如今正迎来新的发展阶段。房企融资“三道红线”、涉房贷款“五档管理”、土地供应“两集中”制度等长效机制的推出,令从业者不得不转变原有的思路,从而适应新的监管要求。同时,监管部门也提出“良性循环”、探索新发展模式等概念,引导各市场主体做出调整。
在此过程中,房地产业的定位如何重构?市场空间是否仍然存在?传统房企要做出哪些调整?是从业者必须要思考的问题。
近期,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了兰德咨询机构总裁宋延庆。宋延庆认为,基于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视角,房地产更适合“基础产业”的定位。且相比“支柱产业”,“基础产业”的定位更有利于房地产平稳健康发展。
宋延庆旗下的兰德咨询专注于房地产企业的战略和产品咨询。从业20多年来,宋延庆长于用逻辑+常识+数据组合式研判,对政策、市场和产品有着独到的见解。
宋延庆认为,虽然变革时代有着诸多不确定性,但房地产业的市场空间仍然存在。随着各项红利的终结,房地产业不应再过度追求规模,谋求利润、提高效率、回归产品和服务、构建生态,才是真正的穿越周期之道。
宋延庆(受访者供图)
“良性循环”的五个内涵
21世纪经济报道(以下简称“21世纪”):过去多年来,房地产一直享有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地位。但最近,这种定位引发了较多的讨论。结合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以及对行业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的要求,房地产业是否还应继续享有支柱产业的定位?
宋延庆:首先提请注意的是,房地产不仅只是住宅,还有商业地产、物流地产、文旅地产、产业地产等。即使是住宅,还包含商品房、保障性住房、租赁住房等不同的产品品类。从这个意义上说,“房地产”应当是个广义的概念。
鉴于房地产业对国计和民生的影响都太大了,甚至是美好生活的首要影响因素,而且基于衣食住行的基本需求视角,房地产业应该被定位为基础产业——就像农业、交通运输业一样,定位为基础产业是最合适不过了,至少比“支柱产业”更利于平稳健康发展。
如果被定位为基础产业,不仅“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支持商品房市场更好地满足购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这个民生诉求可以顺理成章,而且还能促进城市美丽,促进城乡消费,促进其它产业发展,从而使房地产开发商成为真正的城乡建设与美好生活服务商。
在明确了房地产业的基本定位后,实现“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目标的路径就更加清晰。我个人认为,健康发展在字义上本就包括良性循环。
21世纪:房地产业要做到“良性循环”,需要满足哪些目标?
宋延庆:首先要与国民经济实现良性循环。如果将房地产业定位为基础产业,就要给房地产业做个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中,一定要梳理清楚整个国民经济与房地产业的关系,并通过数据做出量化标准。这样一来,市场调控的标尺也就出来了。
要理顺房地产与金融的关系。身为市场主体的房企,特别是民营房企,天然具有加杠杆的内驱力。所以,房企加杠杆并不是原罪,杠杆另一端的金融机构,在行业风险把控中同样应负一定的责任。从化解风险的角度看,除了给房企施加“三道红线”外,对金融机构实施类似的“集中度”管理同样重要,从而在资金供需的两端,将行业的杠杆控制在适当的范围内。
良性循环还包括房地产业与关联行业的联动关系,包括但不限于建材、家居、工程等等。在这个链条中,因为房地产是“龙头大哥”,只要遵循契约精神,实现良性循环并不难。
还有终端的购房者和使用者。消费者对住房的需求正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升级,呈现出多样化、丰富性的特征。在供应体系上,应对客户提供多品类、多渠道、多价位的产品,从而满足不同层次的住房需求。同时通过供应体系的完善,维持价格的稳定。
最后还有存量盘活的问题,包括农村大量闲置的宅基地(集体用地),每个城镇都有的大量荒废的破旧厂区(工业用地)、被电商冲击的濒临倒闭的大量商业(商业用地),都要全要素地流转起来。如果能流转起来,存量土地和房屋的利用效率一定会大大提高,房地产供给侧的问题也会大大缓解。
房地产赚钱的逻辑变了
21世纪:2021年,房地产销售规模超过了18万亿,有很多人觉得这已经是“天花板”了。结合当前的政策和市场趋势来看,未来房地产市场真的没有更大的市场空间了吗?
宋延庆:过去房地产市场规模达到15万亿、16万亿、17万亿的时候,也有人觉得已经触及了“天花板”。但市场就是市场,不是想唱衰就能衰的。
判断未来的市场空间,需要回答这几个问题。GDP中高速增长的趋势有改变吗?没有。人们追求美好生活和改善住房的愿望有改变吗?没有。监管层谋稳定、求发展、保民生的决心有改变吗?更没有。这些都没有,市场就不会有什么问题。有问题的,只是一些企业及一些人的心态和视角。
这个时代确实充满了不确定性,但仍然有很多东西是确定的。除了上面这几点,可以确定的是,市场再也回不到什么企业都赚钱、什么项目都赚钱的时代了,今后的市场竞争只会越来越激烈,销售只会越来越难,利润只会越来越低。另外还可以确定的是,企业虽然不能左右市场,更不能左右政策,但肯定能左右自己的战略和产品。其实只要有后者,就足够了。
21世纪:最近,房地产从业者感叹最多的就是“房地产赚钱的逻辑变了”,到底是哪些逻辑发生了变化?
宋延庆:这个说法由来已久,如果是几年前还是危言耸听的话,随着一些房企接连出现流动性问题,想必有切身体会的企业已越来越多。具体来看,可以大致总结为几个方面。
第一,冲规模让位于保利润。过去多年,房企大都以规模速度主导。虽然有些房企有意回避“规模”、“速度”这几个字,但在老板的内心深处,还是想通过冲规模,让排名向前、向前、再向前。但现在再冲规模,难度会比过去大得多,而且资金端也不支撑。
所以,房企要从速度规模型增长转向质量效益型增长,而且要越快越好。简单来说,就是多想想怎么赚钱。未来,即使市场回暖了,因为各家都要跑量换现金流,市场竞争必定会非常激烈,甚至惨烈。所以,如何保利润和提高利润是转变增长方式后的第一要务。
第二,高杠杆行不通了,但高周转还是必须要坚持的。关于高杠杆,必须要说明的是,房地产开发的特点决定了企业必然有加杠杆的基础和动机。“三道红线”政策后 ,支持高杠杆的基础其实已经不存在了。当然,适度杠杆仍是必须的,也是必然存在的。
关于高周转,可以公开而自信地说,高周转也不是指计划节点的快节奏,而主要指现金流的高周转,高周转约等同于高效率。毫无疑问,高效率、现金流高周转是无论何时都必须坚持的。
第三,向价值链要效益重于向管理要效益。过去多年,房企赚钱主要靠的是土地红利、金融红利和市场红利。基本操作是,拿地后,从设计到施工,每个环节几乎都外包。正因如此,几乎每家企业都养了一批管理型的“甲方”人才。结果是,很多企业不缺“甲方代表”,而缺能做事的人。
该如何转变呢?我们建议转向价值链重构。从原先的事事外包,转向环环省钱和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
试想,成立自己的客研、产研部门,再组建或收购一家设计公司,而不再是将每个项目几百万、上千万元的设计费给设计公司,产品力基础是不是更牢固?成本是不是能省下很多?再试想,精装、景观,甚至照明、智能化,如果能做到自己设计、自己招采、自己施工,是不是更出效果、更省钱?
顺着这一思路,如果价值链各个环节都能自己做了,不仅能节省大量薪资支出,还能通过对外服务,为公司创造利润,甚至能使公司具备代建或品牌、模式输出的能力。这才是未来培育赚钱能力的重点,也是向管理要效益的本义。
第四,产品力和服务力才是根本。在产研、设计、招采、施工、销售、物管等价值链各环节中,相对而言,位居微笑曲线两端的研发和服务环节,是价值贡献最大的。无论是苹果手机,还是华为、小米,无不将研发和服务作为重点。其实这完全符合企业的本意(企业是提供产品和服务的市场主体),也契合房地产企业的特点。
但遗憾的是,过去多年,很多企业,特别是企业主要领导,都将主要精力放在了融资、拿地上,而忽视了产品和服务。在这些企业内部,营销部门的话语权也往往是最大的。要提高产品力和服务力,还是要从客研、产研入手。特别是客研,是提供产品力和服务力的首个动作,必须要扎扎实实地做好。
第五,从单体到生态。我们认为,房地产企业未来最核心的赚钱能力集中体现为“资本+内容”,其中价值链及产品、服务都是“内容”。在商业世界的生态系统中,房地产企业积淀了资源整合能力,不能只做独立的单体,还要构建基于自身能力的小生态系统。只有这样,才具备更强的穿越周期的能力。
(作者:张敏 编辑:张伟贤)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