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澳洲,私立学校对许多工薪阶级的家庭来说,是一次“变形记”。
许多华人家长对私立中学寄予冀望和美好想象。经济条件优厚的家庭往往毫不犹豫的为孩子选择私校,而普通工薪阶级的家长也会从孩子小学时就报名补习班、变身“虎爸虎妈”希望孩子能够拿到私立中学奖学金。
私立中学在很大程度上都被家长们作为上层社会入门必修课或者说澳洲阶级通道的门禁卡。不管家庭实际经济实力如何,许多家长们都希望能够尽全力给孩子争取到这个资格。
所以说,孩子上私校的也并不全是许多人印象中的“有钱人”。
目前在澳洲选择私校的家庭大致有以下几种:
有名的富豪家族,很有可能家族里几代人都是同一所学校毕业,并且家族历来都是这所学校的捐款大户。
精英家庭,这类家庭中的家长往往从事医生、律师、会计师、公司高管或者自己经营一份成功的生意。年收入可达几十万。
海外/新移民家庭,由于近年来海外(大多是在中国)扩招,澳洲的私立学校中出现了不少家庭经济条件顶好的海外背景学生。这类学生的家人往往还在中国或者一家人刚刚登陆澳洲,在语言上略有欠缺,但财力相对雄厚。
工薪家庭,家庭年收入可能只有10万+左右,但由于父母很重视教育,通过各种途径努力赚钱将孩子送入私校,或者在孩子小学时就报名各种辅导班,敦促孩子拿到私校奖学金以取得“入场券”。
1、澳大利亚教育资源分层背后的逻辑
在澳洲,中学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公立学校(public school)
政府出资建立的学校。其特点是学费较低,只招收该地区的学生。公立学校又分为精英学校和普通公立学校两种。
精英学校(selective school)
公立学校的一种,相当于中国的重点中学。通过由教育部举办的精英公校特定入学考试招收学生。其特点是注重学习知识,学业压力大,学生成绩好。此外,精英学校的亚裔学生比重较高。
普通公立学校
除精英学校以外的公立学校。学费便宜但质量不一,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讨论。
私立学校(private school)
与公立学校相反,非政府出资管理的学校。私立学校分为教会学校和独立学校两种。
教会学校(religious school)
澳洲多数私立学校都为教会学校。教会学校包括全教会、半教会和教会背景的学校。其特点是重视学生品行,教学质量好,有一定的宗教活动。教会学校也招收没有宗教背景的学生。
独立学校(independent school)
特指没有教会背景的私校(也可以指所有私校)。其特点是比起学习成绩更重视学生的综合能力,兴趣爱好,个性培养和快乐成长。学校安全性好,拥有齐全先进的设施。学费高昂,学杂费多,对学生家庭的经济负担较大。
从澳大利亚高中学校性质来看,可以大致分成公立和私立两大基本类别。从学校数量来看,公立高中约占澳大利亚所有高中总数的三分之二,私立高中约占澳大利亚所有高中总数的三分之一。
悉尼所在的新南威尔士州,共有高中908所,其中公立高中623所,私立高中285所;从高中升大学的升学比例和成绩排名来看,私立高中的平均升学比例和成绩排名明显高于公立高中。
上图为根据2018年HSC成绩统计的新南威尔士州前150名中学的构成图,图中可以看出:
新州最顶尖的150所中学里有15%非精英公立中学
新州最顶尖的150所中学里有17%是精英公立中学
新州最顶尖的150所中学里有67%是私立学校
除了凭考试成绩择优录取的精英公立中学,普通公立学校与私立学校之间的区别相当值得关注。
硬件条件
在澳大利亚公立高中当中,除了少数的精英公立高中外,绝大部分的公立高中在硬件设施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异。
在澳大利亚私立高中当中,学校之间的硬件设施存在较大的差异。收费高,历史悠久,学校声誉好的私立高中往往在硬件水平方面会高出一筹,学校占地面积也相对比较大。
就硬件水平而言,澳大利亚私立高中的平均硬件水平要比公立高中的平均硬件水平高出一筹,在学校占地面积、人均建筑面积和教学设备人均拥有率方面也是私立高中相对较高。
师资水平
在澳大利亚公立高中当中,除了少数的精英公立高中外,大部分的公立高中在师资水平方面没有太大的差异。
在澳大利亚私立高中当中,学校之间在师资水平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收费高,历史悠久,学校声誉好的私立高中往往在教师的平均工资和师资水平方面都要高出一筹。
建校历史
澳大利亚公立高中的绝大部分都是在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成立以后即1901年以后建校的,而私立高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联邦政府成立之前即1901年之前建校的。
在澳大利亚众多高中学校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学校历史在100年以上的高中比起学校历史不到100年的高中,升学成绩的总体排名前者要明显高于后者。
地域特点
澳大利亚公立高中代表的是大众教育,因此每个学区基本上都会有数量不等的公立高中,学区的人口数量越多,公立高中数量一般也会越多。
澳大利亚私立高中代表的是精英教育,因此不是每个学区都有私立高中。从私立高中分布的地理位置特点来看,人均收入相对较高以及房屋均价相对较高的区域,私立高中的数量也相对较多。
2、私立学校的“阶级隔离”
记得此前有个关于私校的采访节目中,悉尼当地一所女校的校长说:“当我们的学生离开这所学校时他们会对现实世界的种种现象而感到震惊,因为在我们学校一切都是如此完美。”
当这位校长说出这段采访词时,神情里有无可掩饰的骄傲,但事实上,这段话恰好反映了私校批评者们的观点-私校中存在着“阶级隔离”。
私立学校的声望往往有赖于极具战略性的宣传活动进行支撑。私校学生也可以说是学校的声誉抵押品。在公共场合除了喝水不容许吃任何东西、禁止染发、打耳洞或纹身;女孩子不能化妆、或者裙子不过膝。在这里,礼仪条例规定被视为是赢得“尊重”所必须遵守的规定。但是这种规定背后的“阶级观念潜台词”不容忽视,即染发打耳洞等等都是“低阶层的表现”。
我曾亲眼目睹1个老师对一名8年级的学生这么说:“你的妆容让我感觉就像妓女一样。”还有一次上体育课,因为忘记带灯笼裤。体育老师警告我称以后不要再出现这种情况。虽然当时他并没有明说,但是所透露出的信息就是不要让自己看起来像个荡妇。潜台词是女孩应该为自己的身体而感到羞耻。
纽约时报作家Nikole Hannah-Jones曾经报道了在美国私校中关于种族和阶层隔离的现象。之后她决定将女儿送到当地一所公立学校。她说:
“我在工作中曾经暴露过所谓进步人士的虚伪。一方面他们满嘴平等,另一方面在决定自己住处、小孩教育等问题时却往往另行一套。如果我每年支付4万美元的私立学校学费,我的女儿不会得到她理应得到的教育。我认为在公立学校有助于她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成为一个好公民;让她意识到那些资源比她少的学生并不一定智力不如她;让她意识到她并不生来就理应获得比别人多的多。”
正如Nikole Hannah-Jones所说:“真正的包容,真正的平等需要拒绝特权。但是当落到自己小孩身上时,我们的决定又是那么的不自然。”
私立学校的奖学金仍是“炙手可热的香饽饽”。很多家长都认为应该给予孩子最好的机会并且认为一切都应该从“良好”的教育和“正确”的关系开始。但是也许正是他们的这种患得患失感催生了所谓进步人士所享有的特权和不平等。
私校不仅加强了阶级分工,而且制约了学生“同情心”的培养。高中是一个容易躁动的年代。我自身的经验,我自身内心作为穷学生的不安全感或许无论去哪里都会有所体现。
但是如果私立贵族学校的学生和穷学生只能通过“奖学金”机制才能联系在一起,彼此了解和同情心从何而谈。学校需要真正多样化背景的学生。以我在一所公立小学的经历为例。在那里,我被来自真正不同背景的孩子们所包围,我们或多或少地相处。尽管穷孩子和富孩子的彼此接触并未让他们的命运因此互换,但是至少很重要的一点他们对彼此有所了解。
许多私立学校教育理念甚至校训都会是类似于“拥抱多样化,打开心灵之门”(diversity opens minds)这样的口号。但是所谓的“多样性”对私校的现状来说,其实还是针对于那些每年缴得起2万澳元的学生。如果说是多样性的教学方法,这个口号是对的。但是就文化和社会经济地位多样性而言,显然并不相称。
3、私立学校中“工薪家庭”的五味杂陈
目前教育界有一个很流行的理念——熏陶。熏陶对于贫穷孩子而言尤其重要。熏陶可以改变这些孩子们的命运。
当我们带着一群孩子去参观一所大学校园,这群孩子将来上大学的可能性就会相应上升;亦或者你认识某个上大学的人,他的经历或许对你上大学也会有所帮助。
所谓“熏陶/身临其境”的理念是指,如果你想让一个孩子从一个社会阶层上升至另一个社会阶层,那么你首先必须让这个孩子先亲眼看到另外一个社会阶层是什么样子。
熏陶是改变社会经济地位的一种工具。
工薪阶级家庭为孩子选择私立学校就意味着闯入了一个新的特权世界,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会发现自己原本的生活中少了很多东西。开始的不仅是孩子的中学生涯,更是一场有关“熏陶教育理念”活生生的实验。
在采访了一些私校家长后,笔者了解到私校中工薪阶级家庭在“私校小社会”中有以下这些敏感点:
1. 接送孩子的时刻
接送孩子时,大多数家长都要开车,而开什么车、家长穿着又如何就自然而然成为一个“敏感时刻”,一些“工薪阶级”家长开着丰田这样的日本车都会觉得不好意思,甚至有家长会在离学校有一段距离的地方将孩子放下,让孩子走去学校。
2. 孩子的生日会
在澳洲,给孩子举办生日会应该是每个家长都要上的“必修课”,而对于私校家长来说,“生日会”预算又要更上一层楼,通常至少也要几千澳元,这对工薪家庭来说这恐怕也是一笔不小的花销。
3. 假期后孩子们的交流会
通常学校假期结束,新学期开始时,老师们都会在课堂上提问大家假期都做了什么。来自富裕家庭的孩子往往都会与家长出国游玩、不说是看遍天下珍奇,但也是家长孩子一起探索世界。而这时候,对工薪家庭的孩子、家长都是一场心照不宣的考验;工薪家庭的家长往往都会忙于生计,没有时间陪伴孩子。更别说花费几万澳元带着孩子环游世界。
4. 私校孩子和家长的“抱团儿”现象
一部分私校家长,送孩子去到私校难免会抱着一种希望扩展交际圈,提升朋友圈质量,建立高端人脉的心态。但现实是,私校的家长圈刚刚建立起来的时候,是一个大圈子,大家都一团祥和。但之后就会慢慢的分为各种小团体:背景相似、价值观相同、生活习惯接近的家庭就会走在一起。
到最后,富豪家族还是会和富豪家族是朋友,精英家庭还是倾向于联络精英家庭,移民家庭还是会向移民家庭靠拢,还是工薪家庭能理解另一个工薪家庭。其实这样的现象也不难理解。毕竟一位琢磨该收购哪个公司、哪个矿的富豪家长和每天还在为生计奔波的工薪族家长聊天怎么都会觉得聊不到一起去。
5. 孩子的心态变化
另外,对工薪家庭来说,需要注意的是:社会地位的“改变”伴随的还有可能是孩子自己内心深处身为穷人的耻辱和孤立感。作为一名15岁的孩子,当身边所有的孩子都是有爹可拼的孩子的时候,就需要足够强大的内心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有的孩子会在这个阶段开始偷用父母的信用卡去买一些类似于300澳元品牌牛仔裤之类的私校“必需品”。更有的孩子会在这样的处境之下被其他同学孤立或者欺凌,所以家长需要格外注意这方面,及时的疏导和介入处理。
在所有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成员国中,澳大利亚拥有最高的私立学校招生率,也维持着最高的私人教育支出水平(大部分是家庭教育支出)。
通过观察澳洲各中学的招生数据们会发现,学生不断涌向私立学校的趋势没有逆转。
越来越多的家长选择让孩子上私立学校的目的不仅仅是要上一所名牌的大学。私立学校提供一些在公立学校得不到的东西。但归根结底还是应该根据孩子的情况做决定。
私立学校师生比例比较高,可以给每个学生更多的关注,因材施教,更好地发掘个人潜能。因为学生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学校的声誉和生死存亡,私立学校必须主动为每个学生的将来考虑。私立学校也可能为孩子送上进入“上流社会”的敲门砖。
但家长们需要注意的是,上私校还需量力而行。
“一要考虑经济上的支付能力。要支付的不仅仅是昂贵的学费和生活费,还有“上流社会”的社交、应酬费。
二要考虑孩子精神上的承受能力。一般说来,私立学校的压力比公立学校的大,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会在压力下有杰出的表现;万万不可揠苗助长,得不偿失。
三是要考虑孩子的环境适应能力,能否在阶级“斗争”中驾驭自如,茁壮成长;会不会因文化、阶层、和家庭背景不同而受同学的歧视、欺负,反而损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
总之,公立、私立各有利弊;孩子的成长是个不可逆过程;何去何从,还需三思而行。
另外,孩子的个人成长教育不仅是学校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家庭父母的责任,从孩子学说话,学走路,或多或少都有父母的影子。父母给予孩子的影响更是决定孩子未来发展的基石。
送孩子进好学校固然重要,但绝不是如此以来就万事大吉,对得起孩子。孩子的成长更多的还是需要家长们多一些陪伴,多一些交流。尽可能的了解孩子,才能做出更有利于孩子的决定。
*以上内容转载自澳洲财经见闻,风平浪静对内容或做细微删改,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