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社交的红海上,已经很久没有这么大的风浪了。
一夜爆红的Clubhouse
2021年1月31日,新晋世界首富、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宣布,将在语音社交平台“Clubhouse”上创建聊天室,开启一场线上座谈会。
能和马斯克这样的大佬“开房”语音,自然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网友们蜂拥而至,Clubhouse也随之走红。
这股热度很快传到了国内,几乎是一夜之间,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语音社交APP闯进了国人的视线,登上了各大平台的热搜,火得令人摸不着头脑。
人们困惑的点在于,Clubhouse只是一款简单的语音聊天工具,从功能上看并没有实质的创新,和早期的“YY语音”差不多。
甚至有网友扒出,Clubhouse的技术团队和YY语音的技术团队是同一拨人,说是“出口转内销”也不为过。
然而,就是这个老调重弹的Clubhouse,不仅广为用户称道,也相当被资本市场看好。在它只有5000个用户的时候,就拿到了1200万美元的融资,估值1亿美元。如今它的用户已超过200万,估值十亿美元,而这距离它问世也不过才10个月。
而且,不止是马斯克,国外有大量名人入驻Clubhouse,为其“带货”。比如硅谷著名投资人Marc Andreessen、推特创始人Jack Dorsey、美国脱口秀演员Kevin Hart等等。
谁能想到,在十几年前就被人玩出花的语音聊天,竟然在今天又焕发新生。Clubhouse究竟有什么魔力,能把这盘“冷饭”炒得这么香?
Clubhouse为什么这么火?
很多人说,Clubhouse的火爆源于它的简洁,这确实有一定道理。
比如,Clubhouse不能发文字、图片、视频,要么上麦聊天,要么闭麦当个听众。
又比如,Clubhouse的个人主页没有相册、足迹等乱七八糟的模块,只有ID、简介和Twitter/Ins链接以及加入的群组。
甚至,Clubhouse连私信都没有,只能看互相关注者处于什么状态,互动的范围仅限同一个房间内,就是纯粹的语音交流。
Clubhouse这种极简主义的设计,的确能给人舒适感,用起来畅快轻松。但这只是它表面上优势,真正让Clubhouse火起来的原因,是它“小众”的特点。
Clubhouse实行邀请制,用户必须获得邀请码才可以注册登录,而每个新用户只能获得两个邀请码,市面上可谓一码难求,闲鱼上的邀请码甚至卖到了100多块钱一个。
此外,Clubhouse的APP仅支持IOS系统,还必须有美区苹果ID,将所有安卓用户拒之门外。据说,没有安卓版并不是因为技术问题,而是开发团队有意为之。
Clubhouse这么做,是为了提高加入的门槛,筛选掉一部分“低素质”人群,从而塑造一个良好的讨论环境,让用户高质量地交流。
一个好的讨论环境有多重要?看看国内的“反例”就知道了。
就拿国内最大的非熟人社交平台微博来说,但凡用过一段时间的用户都能体会到,想在微博上认真讨论一件事实在太难了,即使是没那么偏激的观点,到最后也会演变成两拨人的骂战。
而且,一旦涉及到某些公众人物,总会有他们的“粉丝”找上门来,轻则人身攻击,重则人肉个人信息,像邪教徒一般有组织地活动,试图抹杀一切负面言论。
因此,国内想认真交流的人往往会选择QQ群或者论坛,但这些平台往往较为封闭,且以图文为主,不像Clubhouse那样,能从语音中感受到他人的语气,体验更加真实。
的确,正如Clubhouse的创始人在博客中说的那样,“声音能带来更多的同理心”,人们在实时发生的对话中显然变得更加友好和礼貌。更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确实能激发人们的表达欲,也证明了人们确实有声音交流的欲望。
目前,Clubhouse正保持着一种“小而美”的状态,在众多以体量取胜的社交平台中显得十分另类。或许这才是它的建立者期望看到的样子。
少数人的狂欢
诚然,Clubhouse这一路走来高歌猛进,势头分外惹眼,但我并不看好它的前景。
因为,它最大的卖点“小众”,或者说是“高逼格”,会成为它扩张的阻碍。
最近有消息称,Clubhouse正着手推出安卓版,并放宽邀请的限制,这就意味着将有更多的“普通用户”涌入这个高素质的聊天社区,并拉低它的平均水平。
最朴素的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人多的地方往往是吵闹的。一旦大量用户涌入Clubhouse,它最初的那份宁静与和谐将被打破,取而代之的将是喧闹与争吵,那么它的核心竞争力便不复存在了。
这样的先例并不少见,比如国内的问答网站知乎就是如此。
虽然知乎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社交网站,但它早期的调性和Clubhouse非常相似,都是由精英人士建立的交流平台,相互分享知识、经验和见解。
一开始,知乎上讨论的都是比较严肃的话题,很多人把自己积累多年的干货不求回报地分享出来。即使面对一个问题有不同的见解,大家也是据理力争,求同存异,学术氛围十分浓郁。
然而,随着用户数量逐渐增长,知乎变味了,泛娱乐化的内容开始占据榜首,没营养、同质化的问题层出不穷,最受欢迎的题材从分享知识变成了炫耀经历,甚至是编造故事,由知乎变为“编乎”,口碑一落千丈,有价值的内容更是凤毛麟角。
当然,我并不是说Clubhouse一定会“平民化”,它完全可以把用户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但这样一来又会有另一个棘手的问题:盈利。
几乎所有的社交应用,都会拼命地发展用户,秉持越多越好的原则,恨不得全世界都用上。因为只要用户基数够多,根本不需要考虑盈利的问题,一定有人排着队找来送钱。
比如拥有28亿月活用户的facebook,去年第四季度的营收为280亿美元,其中广告就占了271亿。它只需帮人“吆喝”几声,一个季度就有112亿的净利润。
或许Clubhouse的创始团队不希望以广告这种“恰烂钱”的方式实现盈利,但它的股东不一定会这么想。在庞大的利益面前,很少人能保持初心。
所以,Clubhouse终究只能是少数人的狂欢,就像它的名字一样,俱乐部到死也只能是俱乐部而已。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