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州州长Gladys Berejiklian发出号召,引起了许多家长、老师和教育团体的愤怒。她宣布新州将建立第49所精英学校。 这将是25年来新州第一所新的全精英学校。
精英学校是招收成绩优异学生的公立学校。它们旨在为任何表现优秀的学生提供机会,而无论他们的社会阶层如何,但是研究表明,精英学校的学生中有很大一部分来自更有优势的家庭。
尽管如此,新州共有48所全精英或部分精英学校,比其他州的总和都要多。例如维州只有四所。这是因为,在过去150年中,新州对公立中学的需求同其他州做出了不同的反应。
澳洲公立学校的历史
澳洲各州在公立中学教育方面都有独特的历史。新州在19世纪80年代就开始建立公立学校,而维州在一战之前才有公立中学。在昆州,由于早期州文法学校的建立,该州推迟了给公立中学拨款。
在维州,公立中学教育在早期遭到了一些卓有成效的反对。私立的,然后教会的,中学是大多数富裕和专业中产阶级的唯一选择。于是维州发展出了对非政府学校的忠诚。
相比之下,新州的中产阶级从19世纪末就开始使用公立中学教育。
像Fort Street、Sydney Girls和Sydney Boys High School、North Sydney Girls和North Sydney Boys High School,以及后来的Hurlstone Agricultural和James Ruse Agricultural School等学样,从一开始就是靠学术选拔的。这些学校是精英式的,很少面向所有人。
19世纪90年代,新州工党宣传为工人阶级青年提供更多的教育机会,还有普遍的技术培训。随着普及中学教育需求的增加,从20世纪20年代起,一套为“不太聪明的人”和“不太可能成功的人”教授学术科目的平行系统建立起来了。
因此集中式的、家庭科学和初级技术学校成立了。这些学校的建立满足了工人阶级青年假设的职业抱负(当然,女孩还是要学习持家和做家务)。这是职业指导的伟大时代的开始,通常基于智力测验。
基于智商的高低,学校被区分开。该系统因为将儿童限制在被确定了狭隘未来的教育中而在20世纪后期饱受批评。随着二战后经济的扩张,建设更多学校的压力逐渐积累,这种压力开启了而非关闭了机会。
这导致了综合性中学的引入。无论学生在小学的成绩如何,这些学校都将招收来自特定地理区域(通常是区域划分)的所有年轻人。
新州教育主管Harold Wyndham在1957年发布的报告中建议用综合性的中学取代以前的差异化系统。所有的中学都要改成综合性的。
通过60年代早期的Wyndham计划,新州成为全面综合性中学理想的早期实践者。技术学校随后关闭。当时新州甚至还有可能不再有任何公立精英中学。这与维州不同,维州一直都着学术导向的中学和技术学校的双重制度。
但是Wyndham计划并不适合所有人。与内城区精英中学相关的往届学生和家长社区,如Fort Street,强烈反对他们的学校变成综合性学校。这些学校教育了大部分的专业中产阶级——从比例上讲比维州的同类学校教育的要多。
随着Wyndham计划在60年代逐步实施,许多选拔入学的中学,例如Newcastle High,被改成综合性学校。但是不是全部,一些靠近悉尼内城的精英学校幸免于难。
Fort Street High、四个单性别的悉尼和北悉尼高中以及James Ruse和Hurlstone,形成了一个制度基础,这个基础在90年代成为新的精英学校的依据。
为何这一小部分精英学校幸存下来了?
在70和80年代,有两个论点支持了幸存精英学校的可接受性。首先,精英学校很少,不会影响到综合学校的有效性。后者还是可以吸引、保持和为学术上有能力的学生提供机会。
其次,精英学校的考试成绩使之与公共教育系统有所区别。新州的“最好”学校是公校,这符合公众教育的利益。
1988年,新州自由国家党政府的教育部长Terry Metherell看到了不公平。为什么主要是中产和专业家庭的高档内城区和郊区有机会进入精英学校而别的区没有?
他认为悉尼需要更多的精英学校,至少要遍布悉尼外围、卧龙岗和纽卡索。因此, Wyndham综合学校项目陷入停顿。 新的精英学校建成,通常改建了前综合学校。
Carr工党政府于1995年上台,可是这对综合高中的民主愿景来说为时已晚。Carr政府对精英公立教育的贡献是建立了几所半精英的综合性学校。
不仅会有精英学校,而且会在新的双目的学校中建立精英分部。例如,Newtown Performing Arts High School有选拔性的入学,但也有当地学生的综合教育。
从历史上看,专业和有抱负的中产阶级确保孩子进入学术精英学校并取得成功,他们在以这种方式来管理孩子方面最为成功。
随着70年代后期青年失业率上升,与寻找可能对孩子有利的学校相关的焦虑与日俱增,起初只是中产阶级,后来是广泛焦虑。
近些年,新州精英学校的传统盎格鲁背景澳洲家庭在与移民家庭的竞争中失利。这些移民家庭很多来自南亚和东亚,他们对让他们的孩子进入精英中学更坚定。
无论这些年轻人来自移民家庭还是其他背景,在精英学校和精英分部的学生通常都会期望他们可以进入更有声望的大学。
随着联邦政府故意增加非政府学校的数量,并使父母在经济上更容易负担,从80年代起,一个学校的市场被培植起来了。新州政府重新引入了公立学校的差异化(例如体育、语言、表演艺术和视觉艺术高中)。
综合学校的理想 - 一个为社区中的所有青年提供共同课程的共同学校 - 并没有得到维持。许多高失业地区的所谓综合学校既没有维持入学也没有全面或综合的课程。
新州一小部分生存下来的精英学校从政治的左右翼和社会上得到了战略性的忠诚的支持,从而这一制度在80年代开始迅速扩张,特别是在公共政策对教育市场的新热情做出回应的情况下,而这种回应不仅限于学校。
https://www.abc.net.au/news/2019 ... ve-schools/11330424
评论
精英多
评论
墨村才几所
太不平衡了
评论
华人对精英教育还是肯定的多,虽然悉尼房价比莫本贵2,30万,读精英就当读了维州比较好的私立了
评论
工党就喜欢要把人分等级。
评论
相当于国内省重点?
评论
太扯了,你不去炮轰私校纯靠金钱方面是更有优势的家庭,而去轰公校靠考试光明正大录取的。
既然如此,精英中学象征性每年收5千学费是不是他们就可以闭嘴了。
看来澳洲的沉沦不可避免了,自己不去努力而要退化搞社会主义大锅饭。对不起,我比你笨,我比你懒,你应该停下来等我,按我的步骤走。
评论
首先公校不是没有学上,只是你进不了好公校。
其次不靠考试,市区的几所精英也不是一般人就能住附近的。那以后是不是大学也得就近入学^_^
评论
没有精英学校,穷人更难翻身,是好事儿
评论
只有NSW,私校干不过公立精英
评论
精英学校多,是好事
评论
VIC should have more selective schools.
评论
就因为自己差,所以要把所有人拉底到自己的档次
为什么不对私校愤怒呢
评论
精英多
评论
因为这州中国人最多
评论
一帮神经病。
新洲的精英中学其实在师资和硬件设施上和普通公立中学没有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生源质量。优秀的学生使得老师可以教他们更多更快更深奥。
评论
时间轴错位了一点点
评论
今天看到一个观点感觉挺有道理的, 西方整体国民素质随着他们所谓的素质教育反而下降了, 因为对孩子的教育要求越来越松很多人连基本的读写都成问题, 成了半文盲。 而精英阶层毕竟是少数,不能代表大众啊。
评论
新洲的清真寺也是澳洲第一。
评论
新开一所精英,为何会引愤怒?
评论
能详细分享一下吗?如您所说,“随着他们所谓的素质教育”,听起来这是从某个时间段开始的,具体区别是什么,而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评论
墨才有几所?
为何新州多一所精英会引起愤怒?
评论
华人也是本地人,白人也不都是“本地人”
评论
日子太好过了就会这样
评论
没有精英中学,学区房会更受追捧,穷人更上不了“好学校”,岂不是更不平等?
所谓好学校,只是好学生扎堆而已
评论
好文章,解惑了
有些澳洲人总是把equal和fair搞混
评论
读完长篇,才明白新州精英学校多原来是左右翼党派角逐的副产品
评论
这里主要说的是基础教育阶段,在精英的倡导下(社会精英通常都是经济条件比较好,圣母心过于泛滥, 比如绿党的支持者还有大法官们)他们推行的素质教育就是快乐教育,自由教育, 快快乐乐边玩边学,但是我们这些上过学的人都知道,很多东西就是靠不断的重复练习才掌握的, 比如乘法表,还有词汇拼写。 那些拼上去的精英,自然不会觉得这些是问题, 但是大部分孩子是没有这个天赋的,需要教师和家长的督促。我们经常抱怨老外的数学, 其他他们很多人拼写也很差。 应该有500万道700万功能性文盲成年人,基本不会读写,就好比中国的旧社会,很多人不会写字,但听说白话没有问题。 澳洲部分学校根本不学习,经常会有家长投诉作业太多,但是你发现那些排名靠前的私校其实作业也很,而且有周测验。 这种素质教育推行的时间我也不清楚但是网上应该有, 但是如果你问问现在60岁左右的老外,他们那时候其实老师都很严厉,并不像今天这样, 老师家长也是可以打孩子的。 还记得几年前上海老师到英国交流的事吗, 很多年纪大的老外都说中国老师的表现不是特有的,很多年前英国老师也是跟中国老师一样的。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