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关于妈妈们把孩子送回国带的一些感想-----
在新西兰
0-3岁是孩子与父母建立bonding的最佳时期,请各位妈妈们就算再苦再累都自己带着,等到孩子青春期叛逆期的时候就知道与孩子建立紧密的亲子关系是多么的重要了!孩子在婴幼儿时期换人带(外婆奶奶保姆)孩子的潜意识里没有安全感也无法建立与人的紧密关系会影响他们的一生的性格,变得敏感和内向。不要以为孩子在幼年时期不懂,不会记得。是的,他们可能不太会记得具体的事物,但是那种在深层记忆中的潜意识里,他们找不到与母亲的紧密联系,在他们长大后对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定位,面对困难时心理的承受能力,对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都有巨大的影响。
我自己就是一个极典型的例子, 我在百日时就由奶奶带去了另一个城市,因为妈妈必须去北京培训爸爸还在部队,一年只见到他们几回;一岁半后又被送去外婆家继续带到六岁读小学,只是周末父母会来接我回自己家,每一次他们来接我回家时我都会大哭一场,不愿意跟他们走,希望待在外婆身边;小的时候觉得自己的外婆的孩子,或者是别人的孩子,不是他们的孩子;到现在都是跟外婆奶奶的感情最好,其次才是他们;中学叛逆期离家出走几次,每次都是在外婆家附近找到我(奶奶家在另一个省);跟父母很少交流,也不愿意交流,和同学的交流远比与父母要紧密,读书只希望往远处读,越远越好,所以出国时我自己是最积极的(当然这也与他们对我要求严格期望太高有关);到国外后最想念最牵挂的也是外婆(奶奶过世了);直到现在我只要一想到如果有一天外婆离去我会多么的伤心欲绝,但是对于父母真的不会这么牵挂;我的性格中也有很多的负面因素和童年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注和充分的爱有很大关系。这些都是在我学习了幼儿教育后慢慢分析慢慢领悟到的。 现在的我能理解父母,理解他们当时在经济,时间上都必须这么选择,他们为了我牺牲了很多也很爱我, 但是感情真的是不由自己,我就是没有办法和他们建立象我老公和他的父母那样亲密的关系,怎么努力都不行,心中与他们的总是有着这么一层隔膜,我觉得这是我人生中很大的悲哀,无法改变的悲哀。我很羡慕老公和他的父母这么融洽紧密的关系。 我对自己说:如果我有孩子,就算所有人都离开了我,就算我只能吃糠咽菜,就算我每天都要工作20小时,我也要自己带,也要让他/她在我的身边,看到妈妈的身影,感受到妈妈的爱。所以我也不轻易的要孩子,我的父母现在经常催我们要孩子,说生了孩子不需要我们管,他们全包,他们也内疚我小时候没有好好带我,希望现在能帮我好好带孙子,拟补他们的遗憾。虽然我没有对他们说不,但是我自己心底非常的坚定,也与老公达成了共识,在自己条件不成熟下,我们不会要孩子,如果我们有了孩子,一定是自己带!
请妈妈们在做出决定和选择时真的好好考虑下孩子的感受,孩子需要的不是美衣美食,不是高级幼儿园,不是昂贵的玩具,越简单的玩具越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简单的食物也能让他们健康的成长,他们最需要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爱和关注,他们最开心的就是看到父母对他们表示肯定的笑脸!而他们最直接感受到父母的爱的阶段就是在婴幼儿时期,在他们最开始和世界产生联系,建立安全感时,在他们象海绵 一样的吸收世界上一切的一切,在他们对世界完全没有抵抗力和防备的时候,父母在他们的身边就是告诉他们在他们以后的一生中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父母都会象小时候那样永远的在他们的身后,守护他们!这在他们成长后开始自己的旅程时最大的保障和礼物,这种心理的和精神上的建设是无论你留给孩子多少物质上的财产都买不回来的!
评论
楼主我很同意你的,我小时候应该上小学后被送到姨妈家住了一年。到现在都记得好象被抛弃的心情。我妈来看我时我都不认识她了,她想代我出去玩我都哭着不要去。现在想想当初她得多伤心,自己当妈后我是不让孩子离开我,绝不让宝宝体会当初我的绝望!
评论
恩 是这样啊。。。
赞。。。
评论
是的,很多妈妈都会觉得孩子小不会记得,他们可能不记得有过的对话,发生的具体的事件,见过的人物,但是那种心底深处的感觉,孤独,失落,与最亲密的人分离所带来的严重缺失的安全感,焦虑感,是永远都忘不了,在他们成长过程中会时不时的冒出来影响他们对事物和人物的判断力
评论
很感慨,应该好好想想,多陪陪自己的宝贝
评论
很同意LZ的观点,再苦再累孩子一定要自己带。
就说我们这些出国的人,很多都是不到20岁就离开家,真正和父母朝夕相处的时间能有几年。我们的下一代肯定也会有类似的问题,或许等到孩子17-8的时候他们也会因为要走自己人生路离开我们。我是一定会去珍惜可以和孩子朝夕相处的日子。
评论
是的,其实想想孩子和父母真正最紧密也最需要在一起也就是小时候那几年,到了他3岁后他就开始学习社交技能,随着他慢慢长大,他的世界就越来越大,父母在生命中占的比例就会越来越少,等他上大学,就业,结婚有家庭,父母想再象小时候那样天天跟着抱着看着,也不可能了,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
评论
赞同, 再累也得把孩子们留在身边, 也就这么些年, 错过了就错过了, 弥补不回来...
评论
我也是阿
媽媽在我2.3歲時才接我過去跟他住
當時我對"媽媽"這個詞是完全沒概念阿!!
甚至連"媽媽"長什麼模樣我都完全不知道
之後也是一波三折,當他忙碌時又把我送回爺爺奶奶家
每一次的分開,在快要被送去的倒數日子前我就開始憂慮不安...
這一點影響到我現在很容易憂慮想太多給自己帶來很多壓力
到了現在,我覺得我跟我媽在某些層面上...我自己對他還是有距離
說不出來為什麼,就總覺得少了什麼
评论
深有体会啊,我女儿本来是很活泼的,也爱自己玩。
我经常把她自己放在客厅自己玩玩具,她都不闹,因为她知道,妈妈就在身边,随叫随到。
但是自从她9个月时把她带回国。经历了那次分别后,她现在变得很爱黏人。很胆小,一时看不到外婆就哭。
害怕找不到外婆了。
特别是我妈妈跟我说,我刚离开的那晚,她哭着找妈妈,找了很久都找不到,最后哭着睡着了。可能给她幼小的心灵造成了伤害。{:8_396:}
评论
"孩子需要的不是美衣美食,不是高级幼儿园,不是昂贵的玩具,越简单的玩具越能激发他们的想象力,简单的食物也能让他们健康的成长,他们最需要最需要的是来自父母的爱和关注,他们最开心的就是看到父母对他们表示肯定的笑脸!"很赞同楼主最后说的这些!我是当时是超生的,家里被罚得只有3块5一个月工资是一家四口生活费。爷爷奶奶家和外婆都不想管我们。父母被逼迫下除了上班还要去做私活,借钱,自己做衣服把我和哥哥养大。妈妈说,那时候其实很辛苦,生活压力很大,但是也过来了。但是在我的记忆里,我丝毫没有很贫穷难过的感觉,我的童年很幸福,虽然和其他朋友说起来的时候才发现没有洋娃娃的玩具,没有漂亮流行的新鞋,也没有很多零食,记得吃第一颗口香糖都是到学前班的时候,妈妈很神秘很珍贵地拿给我个绿剑口香糖。确实象楼主说的,其实童年并不需要多么奢华的东西,即使是冬天里一家人烤着碳火在小屋里吃火锅,让我现在回忆依然觉得是暖暖的。
评论
如果双方都要上班,白天把宝宝送到幼儿园晚上接回来,会有什么影响么,假设宝宝不到一岁的样子
评论
绝对支持LZ!我还是那句话:别让你的孩子成为父母双全的孤儿
评论
“在自己条件不成熟下,我们不会要孩子,如果我们有了孩子,一定是自己带!” 支持LZ的观点!
评论
国内的国情,让很多小朋友和老人一起生活。既然我们现在国外,就不存在什么没有办法的事情。
坚决支持自己的孩子自己带。
评论
坚决同意楼主的观点。
而且能陪同感受孩子的成长,是父母最幸福的事情。
评论
支持LZ,宝宝在身边比较好
评论
严重同意!!!我在大概三岁的样子,爸爸妈妈因为工作需要,让我上了全托的幼儿园。周五才来接我。我现在想不起来当时自己的感受,但是我有时候在想像,那时的我是怎么过的呢。才三岁呢,每个晚上,是怎么过的呢,没有爸爸妈妈陪在身边。觉得好心疼自己。所以,有了自己的孩子,我就一直坚持,孩子一定要和我在一起,一天都不能分开。
评论
没有。我家就是这样。。
我老公周六海上班。。。我周六自己带孩子。周日会跟老公孩子去一起买菜。或者每个几个周日全家出去玩一下。。
孩子在幼儿园,学的东西也很多。玩的空间也大。。
虽然有感冒,发烧,不过次数也不多。都是在换季的时候发生的。对他抵抗力也好。
我们孩子是4.个半月时候送去的。。。
评论
坚决自己带孩子。
评论
严重同意!!!!
评论
谢谢这位妈妈,这样我有信心多了,一直担心宝宝太小去幼儿园行不行
评论
我小的时候,我妈也离开了我差不多3年,我那时上幼儿园很内向,上小学的时候读书也不怎么好,我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老是教我左右的区别,我弄了很久也不会,总是弄错。我妈后来就说都是那3年没妈在身边的关系,哪3年我整天在奶奶家和小蚂蚁玩,指甲长老长,奶奶眼花也不帮我剪,每次我妈从学校回来,就是帮我大扫除,每次她回来,我都很高兴,每次她走,我去火车站都是狂哭。哎,就这么折腾了3年,活受罪啊。
评论
我也同意自己的孩子,就算再苦再累,也要自己带。
评论
宝宝现在白天都是姥姥姥爷带着,我们每天都要上班,晚上接她回家,感觉她和我们就没有和姥姥姥爷感情好,悲哀{:8_396:}
评论
同意楼主的观点!!!!!!!!!!!!!!!
评论
不错的贴,支持楼主,以后多多发些贴。
评论
其实不仅仅是幼年,长大了也会有的。。。。太悲催了
我和我老公都是由相似的经历,但是估计因为幼童年龄段的时候还是很幸福的,没有离开过父母,所以长大了以后即使要远离父母也还算争气。我弟弟就没有这么好运气了,和你的经历很像,但是姥姥不疼,奶奶管不了,更惨。
握手。我也学幼教,现在苦苦的写 Assignment。
评论
支持。。。谢谢lz
我最近也在想关于bb的问题,谢谢提醒
评论
同意lz说的,小宝宝需要的是陪伴;哪怕只是安安静静的一起坐着,宝宝也会觉的很有安全感:)
不过我想3岁以后也很重要呢;所以说养个孩子好不容易。爸爸妈妈都好伟大,尤其中国的家长,都不是就把孩子呼噜到18岁就完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