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
作者:天维伙伴签约专栏作者 郭安妮
人物图鉴档案
艾美美 Emily AI
生于中国,现居奥克兰,11岁。自幼学习音乐,在大提琴演奏上颇有天赋,陆续在一系列海内外比赛中取得耀眼成绩,如萨尔茨国际演奏家大赛(获头等奖),美国国际学生协奏曲比赛(获二等奖)等, 并于美国卡耐基音乐厅登台演出。2017年6月,Emily代表新西兰琴童,参加全球最权威古典音乐比赛、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成为最小参赛者之一。
六月的阿斯塔纳骄阳如火,古典音乐界年度音乐盛会之一、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在此如期举办,来自世界各地最优秀的大师、琴童、观众,吵醒了哈萨克斯坦这个名气不大的首都。
刚满11岁的Emily(艾美美)拿着她的大提琴走下了舞台 – 这把琴在从新西兰、中国到哈萨克斯坦的一路颠簸中意外被摔破了,只匆匆拿胶带粘了一角 – 但Emily表现沉稳而投入,惊艳退场。
柴可夫斯基国际青少年音乐比赛(下称“柴赛”)是世界上关注度最高的大型青少年专业音乐比赛,包括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个项目。收获这场比赛的邀请函是许多小琴童多年苦练而不得的梦想 – 而几乎是所有参赛青少年中年龄最小的Emily,已跻身新西兰大提琴琴童中最出色的一批。
“最后能决赛其实已经很让人惊讶了”
被父亲用皮鞋抽打的某某,每天哭着被逼练琴八小时的某某某…...我们熟知的中国琴童故事里有大概总会有个被竖成勤奋标杆的小孩子,和望子成龙的虎妈狼爸们。
Emily一路走得自由奔放,不循规蹈矩之下竟也结出了绚烂的果。
Emily的哥哥今年16岁,同样在音乐上表现出色,Emily的音乐之路也源自于哥哥的启发。
Emily的母亲Linda回忆道:“我们家没有一个人是专门从事音乐相关的,纯粹源于我的个人爱好。我一直喜欢古典音乐,喜欢大提琴和马友友,在怀儿子的时候听了很多大提琴;后来儿子出生后很小开始学乐器,在国内开始学习钢琴和大提琴——我当然全力支持。”
就这样,像所有把哥哥当作偶像的妹妹一样,总是看着哥哥练琴的小小Emily,顺理成章开始学习乐器。大提琴、钢琴、小提琴甚至电吉他,Linda依着Emily对乐器好奇和热爱的天性,鼓励她做了很多尝试和学习,从未主动设限。
(图:弹奏电吉他的Emily)
“我从来不会逼他们(Emily和哥哥)学什么,兄妹俩骨子里都很有主见。我一个人在新西兰带两个小孩,还有自己的事要做,一个人精力有限,对他们放手比较多。Emily很自律,每天早上5点50自己起床、做早餐、练琴。有次我醒来了妹妹还问我,是不是练琴把你吵醒了?”Linda笑得狡黠又有些自豪,“我是个懒妈妈。”
“大提琴一开始只是作为爱好练习,Emily学得也很轻松。慢慢地,老师觉得,既然Emily有这个潜力,就决心想帮她走到更高。老师说,Emily既然有这个能力,为什么不往上走一走,为什么让她一直停留在原来的地方呢。” 对这个想法,Linda也大力支持。Emily陆续参加了一系列新西兰海内外大提琴比赛,如萨尔茨国际演奏家大赛(获头等奖),新西兰APMA大赛(获头等奖),美国国际学生协奏曲比赛(获二等奖), 并于2016年底登上古典音乐界赫赫有名的美国卡耐基音乐厅表演。那场圣诞前夜的演出,是以前Linda想都不敢想的成就。
(图:Emily与哥哥)
圣诞节纽约的比赛结束后没多久,二月份春节期间,他们突然有了去试一试柴赛的想法。“ 我们本来很犹豫,她的年龄对这个比赛来说毕竟还小;这是最高级别的比赛,很多孩子会准备很多年,她一共才准备三个月,七首曲子,里面还有协奏曲,对她来说挑战很大;去哈萨克斯坦签证又要回国办,比赛前本来需要密集训练的时期她一直在折腾;去了琴还摔坏了,粘着胶带上去比赛的。”妈妈骄傲地总结:“Emily心态很好,结束后还去看别人的演奏,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技巧。她看过了别的孩子是怎么练琴的,回来后练琴的方法技巧都有所进步。即使Youtube有学习视频,但现实体验还是不一样的,这些都是经历和成长。“
“妹妹运气很好,连她在国内的音乐老师都很欣赏她,甚至做她的推荐人去见上海音乐学院的老师;本来我们有机会去上音附中这个很多琴童梦想的学校,虽然因语言和环境限制放弃了,但能接触到这些老师很重要,有这些伯乐她才能走到现在。”
“我会让孩子们为我考虑”
(图:Emily也会拉小提琴)
Linda从未把两个孩子视为不能做决定的“巨婴”,她很少子女面前避讳一些话题 – 即使这样的话题在许多家长看来过于成熟了 - 连职业选择这样的重大议题她都鼓励子女认真思考,并尊重他们的意见。
“我以前从来没有想过让他们把音乐当作专业来做。哥哥当初选择音乐的时候我甚至提出了反对意见 – 音乐这条路太窄了,而且男孩子承担的责任也多。但看他坚持,我还是顺从了他的意思。”
Emily的音乐家之路在某种意义上也是自己的选择,她主动参与着自己学习和比赛的每一步,甚至给自己列了Plan B这种和年龄不符的缜密选项: “做不了音乐家的话妹妹想做科学研究 - 我们去哈萨克斯坦时刚好赶上世博会,今年的主题是能源,妹妹一次次就去,看地很认真很细。Emily平时作业很多,尽管许多都是非强制性的,Emily还是会把它们写完。”
平等不是单方面的权利,这背后也有Linda对孩子平等对待父母的要求。
“我不太会像中国家长一样对孩子无限包容,我会让他们替我考虑。我曾跟他们讲过:我也是个普通人,我也有情绪,我会包容你们,但在我有情绪的时候你们也要包容我。”
从去年开始,10岁的Emily主动开始承担了自己大部分的早餐和午餐的制作,很少再让Linda准备;同样独立的哥哥去美国比赛时,曾遇到过返程航班取消这样棘手的情况,他自己和航空公司联系改了航班,一分钱没花从大溪地绕道回来。
“我爸妈的性格也很开明,我最开始学文学,后来喜欢做家具,一会这样一会那样,他们都对我很支持。“Linda笑道。
理念、习惯和个性的印记,能传承的何止是基因。
“我会想象动漫里的人物,因为他们表情很丰富嘛”
下午,Emily和一名16岁古琴少年参与了一场活动演出。之前他们并不认识,这场大提琴和古琴的合鸣并没有老师指导,是两个人自己琢磨着排出来的。开朗的Emily演奏之余和少年攀谈,颇有些谈笑风生之貌。
在柴赛之前,妹妹其实并未有太多表演经验,还不是很习惯在众人面前演出。
“我喜欢拉琴,但站在舞台上所有人都看着我时我会紧张,我还是喜欢人少一点的场所。“Emily不好意思地笑了,露出些这个年龄本有的天真。
Emily学琴生涯里唯一练哭的一首是帕格尼尼的Moses in Egypt (摩西在埃及幻想曲),老师没有和妹妹提前说清楚这支曲子的难度,Emily开始练的第一个晚上,因为难度太高怎么都练不好难过地哭了。但现在这支曲子已成为她的拿手曲目。
有趣的是,和成年大提琴手们不同,这个年龄的琴童还不足以用人生经验在演奏传递出丰富的情感,但Emily也会用自己的方式尝试去想象和表达。
“我会想象动漫里的人物,因为他们表情很丰富嘛。这支曲子有很多段落和表达,我在拉不同段落的时候,脑中会有不同的人物和故事,很好玩的。”
和同龄孩子不大一样的是,比起手机、电脑和电视,Emily更喜欢阅读和写作。身为哈利波特粉丝的她,在知名粉丝网站上开了账号,写同人小说(根据原著设定独立展开的虚构故事),用另一种艺术方式讲述脑中的故事,并收获了一大批粉丝。
“在国内会有各种各样的压力,会急”
和牺牲自我实现孩子的琴童家长比起来,Linda的生活艺术透出了精妙的平衡。
“中国很多琴童家长真的非常辛苦,我其实特别理解,这条路考验的不是孩子是家长。我也会有压力,这种压力更多来自外界,比如大家都觉得他们有这样的天分,你不好好培养他们就是把他们荒废了,你就是不负责任。可是我又觉得孩子应该有很多选择权,比如他们喜欢看书喜欢怎样,我不想限制他们的发展 – 这种选择的结果,是我身为一个家长要承担的压力。”
“很多人对我说你这样照顾两个孩子很辛苦,为他们付出太多。但我觉得什么年龄做什么事,年轻时我该走的地方走过了,现在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陪伴他们,自己想做的以后还可以做啊。而且,我一直很感谢他们,作为我最亲近的人,与其说是我陪伴他们,不如说是他们在陪伴着我。”
(图:Emily也喜欢画画)
“我女儿特别喜欢我边画画她边练琴。” Linda空时会在家画画,从水彩、油画到最近正在学习的工笔画。虽不是专业出身,也精美了到有人愿意购买的程度。 “我也喜欢做东西,做家具,梦想做套缩微模型,哈哈,两个孩子安顿好了后做吧。”
“新西兰这样的环境能帮你找到喜欢的事和喜欢的生活方式,在国内会有各种各样的压力,会急。国内的家长总急着让孩子考级,然后回到学习上 - 这里更有空间。 ”
Linda在提到未来时也露出了神往之情: “Emily想考入科蒂斯音乐学院,那是全世界最难考入的音乐学院,是是很多琴童的终极目标。“
在如珍宝般的年龄,小女孩一路不疾不徐,走向那洒满晶亮宝石的高峰。
更多郭安妮文章,请走【天维伙伴】传送门:点击
评论
很好的文章!
评论
请问大提琴老师是哪一位,可以推荐一下吗
评论
好棒!!!
评论
音乐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