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关于孩子教育的一点感触
在新西兰
最近,BBC拍摄的《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中式教育(Are Our Kids Touch Enough-Chinese School)》在网络热播。看完三集,有些感触。我是7月初来到新西兰的,从事的是钢琴、中文教育行业,身边很多中国家长都在焦虑怎样让孩子既能适应这里宽松的教育方式,又能保持中文的水平以及培养更多的兴趣爱好。他们为了孩子来到这里,但是来了之后又会疑惑这样对孩子是否真的好。
人是有惰性的,孩子更是这样。在从中国来新西兰的家长们希望给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的时候,是否意识到这种快乐教育也许是在放任孩子随心所欲以致懒惰散漫?因为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有努力上进的意识,孩子是比能够自律的成人更加愿意拥有轻松舒适的状态的。
在孩子们只希望玩耍的年纪,家长们“狠心”逼迫学习其实并不是坏事。在孩子未来漫长的人生路上,可以玩耍的时间很多,而努力便会有回报的时光也许就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但是这种外在的“Push”确实需要一个合适的方式,这种方式因孩子的个性而异。有些听话的孩子能够按照家长的要求做一些事情,而有些个性强烈的孩子则会产生逆反心理,这是因为他们不理解“大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我”。
中国的古训“少小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是很深刻的。我们能够心无旁骛学习的时光也许就只有人生的前二十几年,而这二十几年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就是为人生铺设基础。虽然有一些小时候学习成绩并不好成年后依靠努力而创出一片天地的人存在,但那只是凤毛麟角。对于大众来说,你的过去就决定了你的未来,这是客观事实。无论我们多么希望时光可以倒转,但回不去的童年与青少年时期就是那么深深地遗憾在心,以至于我们把更多的心思转移到孩子身上。
英国的学校分公立和私立。公立学校学习压力小,推崇的是“快乐教育”,早上8点半甚至9点上课,下午则3点半下课,没有自习甚至没有作业,这些学生被名校录取的几率很少,纪录片里就是这类学校。而像伊顿公学这类私立中学多数是寄宿制,推崇的则是“精英教育”。私立学校聚集着全英国7%的学生,而这少部分学生却占据着牛津、剑桥每年50%的录取率。他们从6岁就开始准备,经过包括对家庭条件的考察等残酷筛选,最终才能进入顶级的私立中学,以致在未来进入名牌大学。自此,接受不同教育体制的孩子们将从事不同的职业以迅速拉开差距,这种阶层的稳定性就是从教育开始,让孩子们长大后也难以跨越平民阶层和精英阶层。要知道能够成为精英的人,他的童年不一定不快乐,但一定不会特别自由,他们几乎都会经历严苛的教育培养。毕竟天才在人类历史长河里只能数出来那么几位,而这些天才也并非坐在那里快乐玩耍就可以获此称号。
认真负责地对待孩子就是要遏制他们的懒惰。相比国内的“填鸭式”应试教育,国外的大众教育更加“人性化”,这种人性化允许孩子以一个很自然的借口——“我不喜欢”、“我不想做”、“我做不到”等等逃避。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很容易懒散,我们羡慕的那种随性其实就是这种状态的综合。相比之下,在“硬”式教育体制下的中国人更能忍耐,在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各种自己不喜欢的事情时,我们能够咬咬牙坚持走过去。
教育的结果可以因为天分而不同,但教育的目标并不应该只是给孩子没有压力的所谓“快乐”,而应培养孩子承受压力的能力,在有限的时光里为未来奠定扎实的基础。勤奋是中国的传统给予我们最大的礼物,“不努力就会挨打”仍然适用于这个年代。由没有压力的童年成长起来的鲜花与小草该如何面对充满压力的成人社会?毕竟家长不会永远陪伴呵护着自己的孩子,留下更多的财产倒不如从小就培养孩子勤奋自立的品质要来得踏实。
就我个人的经历而言,从小学习的钢琴技能是会伴随我一生的。来新西兰后找到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教钢琴,而因为本科和硕士读的是中文,又找到了中文家教的工作。感谢爸爸妈妈在我幼时、童年以及青少年时期的坚持,让我掌握了钢琴这门技艺,也培养了我凡事坚持的信念。
评论
同意
评论
同意~~~~~~~~~~
评论
同意
评论
中式教育不错
评论
从东区搬到了北岸~住在Albany~如果有需要钢琴、中文教育的家长可以联系我哦~
评论
有需要的家长欢迎留言或者电联(0223511282,Lian老师)
评论
有需要的家长欢迎留言或者电联(0223511282,Lian老师)
评论
{:8_479:}{:8_479:}{:8_4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