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
天维网11月11日报道 援引NZ Herald消息 对于大部分家长来说,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是他们愿意竭尽所能完成的事。中国有“孟母三迁”的典故,在现今的新西兰,就是家长们想方设法避开自己住宅临近的低评分学校,“舍近求远”选择评级更高的学校入学。
颇为讽刺的是,一边是大量家长将孩子送往更远但评级较高的学校,另一边则是不少家长站出来发声,说他们的孩子在评级较低的学校受到了非常良好的教育。
对于这一问题,来自奥克兰的学生家长Chris Gauci给出的解释或许能够代表不少人心中所想——他说,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不是他将孩子送去评分等级较高学校的决定性原因,“我们需要了解的不仅仅是教学质量,还有孩子所处的学习环境。那些评级较高学校的家长和家庭,和我们的生活水平和状况比较接近。”
然而,孩子正“乖乖”在当地低评级学校入学的Steve Withers却说,通常来说,家长们对学校好坏的评断是不正确的。
“几乎每所学校都有好老师和好学生,人们总是会无缘无故地抱持某些既定想法,凭我的个人经验,我觉得每个班级、每个年纪、每位老师,都是独特的、无法复制的。”
《英文先驱报》今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些年来,低评级学校招收的毛利裔和太平洋岛裔的学生人数越来越多,而入读评级较高学校的欧裔和亚裔学生则出现了较大增长。
对此,校长们则认为,逃离所居住区域的低评级学校、报读高评分学校,以及贫富家庭之间差距的不断扩大,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他们认为,如今奥克兰学校的族裔变化,已经称得上是“white flight”(编者注:据维基百科解释,white flight指的是20世纪中期在美国出现的一种社会现象,当时,大量来自欧洲的移民纷纷从各族裔混居的城区一同迁移至近郊区域,与自己的“同族”居住在一起)。
“一个健康、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必然建立在相应的教育体系之上。”Rotorua地区John Paul College校长、中学校长协会(Secondary Principals' Association)执行委员Patrick Walsh说,“但目前,学校间的贫富差距已然形成——大家都知道,哪些学校的孩子可能连早餐都吃不上,哪些学校的孩子们享受着世界一流的运动和艺术设施。”
Patrick Walsh说,校长们早已就此事进行过讨论,但他强调,他并不认为这样的状况会助长种族主义,家长们只是简单地认为评级较高的学校能够为孩子们提供更好的教育。
学生往哪去
统计数据显示,在1996年至去年间,入读公立学校和公私合办学校的欧裔学生人数减少了近55,000人。与此同时,报读评分在8分以上学校的欧裔学生人数激增,而入读在评分1分至5分学校的欧裔学生人数则出现锐减。
在这段时间内,亚裔学生的数量几乎翻番,达到近76,000人,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流入了评分较高的学校。
如今,毛利裔学生已然成为评级较低学校的“主力军”,紧随其后的则是太平洋岛裔群体。
举例来说,如今,在评分1至4分的学校中,欧裔学生人数占到26%,但在1996年,这一数字为45%,而毛利裔学生的比重则由36%上升到了42%,太平洋岛裔学生则由总人数的14%升至22%。
学校间的“竞争”
一名来自奥克兰的校长表示愿意坦率地讨论这个问题。但前提是,不公布他的姓名和学校名字,因为他不愿意助长这种趋势。他说,他负责管理的学校虽然在学术表现上非常强劲,但仍然无法避免入学率不断下降的命运。
在1996年,这所学校的欧裔学生人数超过60%,但如今,这一数字下降到了12%。
“我们真的需要招收更多的欧裔学生,因为现在的学生构架已经不再能真实反映社区的居民状况。此外,我们也流失了不少优秀的毛利裔和太平洋岛裔学生……他们也被其他学校‘抢’走了。”
据悉,学校的评分制度最早施行于1995年,这一评分是依照学校学生家庭的经济收入,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综合评分后得出,评分等级越低的学校,能够拿到的政府拨款越高。通常来说,学校都非常乐意接纳非本校区的学生,因为政府的拨款是与学生人数息息相关的。
家长的选择
面对这一状况,政府已经开始采取行动,减少学校间的“竞争”,其中就包括政府对Educational Success项目的投资。这一项目旨在找出最好的校长和老师,向他们支付更多薪酬,让他们前往地区内其他学校工作一短时间,或是提供自身经验。
不过,政府仍然暗示称,将孩子送去什么学校,到底还是家长的选择。
新闻地址:http://imedu.china2au.com/liuxue/2014-11-10/188864_2.html
评论
说明新西兰在慢慢失去原本的质朴, 在往国际大城市靠拢了。 以后贫富悬殊会越来越明显, 社会会更加不安定。 现在开始能理解为什么一个英国朋友从伦敦移民住在汉密尔顿...
评论
我也觉得,而且这对孩子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孩子能在一个有各种人种,各种背景家庭环境的学校才能培养他们的包容心和开拓眼界,我们不能只看到岛人毛利人比较懒惰的缺点,而忽略了他们天性乐观,big heart的优点。反而我觉得大部分华人家庭对孩子都要求的比较严格,对于其他文化来说有点“up tight” 这种特性对他们成人以后的生活工作多少都有一定的影响,交往一些轻松快活的岛人毛利人朋友反倒能让孩子放松一些,不要担心孩子会变得像他们一样,就等同就算你孩子周围全是洋人朋友他们不也会完全向洋人一样,每种人身上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从小给孩子划圈子对孩子发展没什么好处,小孩要从小学会和不同的人交往,每种人都有他们的生活方式,他们做事都有一定的原因。如果你不了解别人就不会尊重别人,也就导致了普遍的“歧视”。
评论
同意啊同意,唯学分论真的不好,孩子应该学会和不同的人交往,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好和不好,应该教会孩子识别好与不好,懂的学习别人的优点,而不是一概而论去看待别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