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
女儿绕膝(二)三岁看小
对于女儿的成长,我更多的是观察,而不急于对她的行为做什么改变。在我看来,一个处于幼儿时期(4岁前)的孩子,最重要的不是聪慧或乖巧,而是养成一种专注的行为习惯。无论孩子做什么,我与她妈妈都不会去打断她,让她自己按照个人的方式去继续,除非是向我们求助。
一个幼儿时期聪慧或乖巧的女孩子,到了十四、五岁的时候,会很难实现心理和行为的转变。中国有句老话说“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中,所谓的“三岁看小”是指幼儿时期的孩子会对其18岁产生影响。而在其18岁前,十四、五岁又是一个孩子青少年时期的性别、心理和行为的分界岭。一个过于乖巧或聪慧的女孩子不是很容易与环境产生冲突,这样就不利于她形成相对独立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这也正是在中国应试教育的环境中,为什么初中以下的教育层次中女孩子会比男孩子更容易优秀,而进入高中阶段后,在同样的应试教育环境中,男孩子更容易异军突起的主要原因。因为按照中国的教育序列,一般进入初三或高中时期的年龄恰恰是十四五岁的阶段。进入这一时期时,男孩子相对的更容易与环境产生冲突,并且会在冲突中形成社会意识和行为,为其独立的思想和行为创造条件。相对的,一个聪慧或乖巧的女孩子就较难形成社会冲突,其独立的思想和行为就不容易建立起来。
有人说,男孩子父母操心十八年,女孩子父母操心一辈子。其实,并非是以自然年龄的十八岁为分界线的,而是以孩子形成独立的思想和行为能力为标准的。我们作为父母,除了能为孩子创造适宜于其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外,许多的引导,究其根本,还要看孩子的自身条件。
这里面需要纠正的一个观念就是,“创造适宜于其成长的环境和条件”并非是指优越的环境和条件。因为很多孩子的幼年和孩童时期形成的心理和行为方式及习惯,未必适合优越的环境和条件。中国有一句成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其所说的就是个人成长的持续性与环境的关系问题。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这句话出自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第二》中陈韪的话。“了了”古音应读作(líng,lì),做聪明伶俐讲,意思是小时候明白、聪明、伶俐的孩子,大了以后未必仍然如此。因为一个人成长是一个变化的过程,并非由初始阶段就决定了最终结果。具体到孩子的成长,这就意味着,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都有特定的成长任务,而且更多的时候是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而不是单一的。父母通过环境和条件的改变,引导孩子在不同的年龄段完成特定的成长任务才是父母的责任,而不是创造最优越的环境和条件。
基于我们对女儿的观察,这个孩子问题或毛病确实很多,但只要抓住了她个人成长的“关注”和“兴趣”的关键问题,其余的问题,都可以往后放一放。
女儿对于“兴趣”,目前还是停留在“吃”上,我们一时半会儿还没有发现她还有哪些方面的兴趣。在我们的观察中,我们也注意到女儿有较强的公众意识。比如,当她看到有个小孩在哭时,她会大胆的走向那个小孩,用手指着那个孩子说:你不乖!这着实把我和她妈妈都吓了一跳。她的这种霸道的行为方式还表现在,听她妈妈说,有一个比她大五岁的孩子到家里来玩,女儿居然会指挥那个小女孩干这或干那。这引起了我的警觉。另一方面,她对大人的一些行为表现,也会做出反应。女儿每次看到有姨姥姥或大姨到家里诉说家事,偶尔伤心流泪时,女儿都会主动到长辈的怀里,对这些长辈说:“别哭了,会好起来的。”说这话的时候,俨然是一个大人的语气。
在我看来,这或许才是未来影响女儿一生的行为特征。
评论
加了分再看。
评论
加了分再看。
楼下注意队形!
评论
加了分再看!
评论
看了再加分。
评论
楼主果然博览群书,一句短短“三岁看小”把孩子的幼儿期、少年期、青春期的心理特征分析透彻,引经据典,入木三分,细细读来受益匪浅。
感谢楼主分享育女心经!
评论
看完了可以加分了吧
评论
还要点评呢。。。。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