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
许多家长都为自己的宝宝设计了一个美好的未来,有的家长在宝宝尚未出生时,就给宝宝买好了钢琴,等待他(她)今后学有所成,在钢琴上演奏出美妙的音乐。那么,宝宝几岁时学习钢琴比较合适呢?一般来说,5岁左右比较适宜,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宝宝已具备语言交流的能力了,大致可以听懂教师的讲课内容了。当然,有条件的家庭(妈妈有充裕的时间,宝宝有一定的音乐天赋和主动学习的愿望)启蒙时间可以提前一点。我在国内教过的最小的宝宝是3岁,他现在已经学有所成,在12岁时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中钢琴专业,2012年被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钢琴演奏专业录取。从这20年的钢琴教学中,我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琴童若想在钢琴方面有所发展,离不开教师的正确引导、家长的辛勤陪伴与琴童的自我努力三个方面。
评论
路过,学习交流,有好处。
评论
认识世界的方式有许多种,而学习钢琴是认识世界的方式之一。虽然各位家长有着不同的学习钢琴的目,但是,目的指向基本集中于开发大脑、发展智力、怡情养性、培养技能等几个方面。而这几个方面对孩子的成长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特别是学龄前儿童,通过学习钢琴可以进行手、眼、脚、脑的综合训练,当那双稚嫩的小手触摸到钢琴的时候,他的灵魂就逐渐开始接受美的熏陶,他的气质就在这种美好的环境中得以滋养。而钢琴学习是所有的乐器中少有的10个手指全部参与的一项,中国古语“十指连心”在这里得到重新阐释,距离中枢脑神经最远的手指,经过训练可以服从于大脑的指挥,而处于神经末梢的手指的灵活运动,又进一步推动脑神经的发育。而钢琴学习不只是简单地手指运动,中间还涉及到数学、文学、美术、韵律等方面的知识,因此,钢琴学习不愧为认识世界的最佳方式之一。
评论
帮顶一下。
评论
谢谢你。以前国内是忙着写论文,现在这里,有时间去梳理一下自己多年的经验啦。希望对琴童家长有所帮助。
评论
国内的琴童家长处于一种急功近利的状态,这深刻地影响到了孩子的发展。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我总结出,一个正常学习的孩子——即一周上一次钢琴课,每天保证一个小时左右的练琴(幼儿可以缩减到40至50分钟),这样坚持一年基本可以提升一级,也就是说,如果一个孩子想考级,并且考出比较好的成绩,最好是一年提升一级,这样方可以保证学生的基本功比较扎实。我通过多年教学总结出一些捷径,可以让一些年龄稍大的孩子在2到3年的时间内,达到国内6级的水平(相当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考级的5级水平),但是年龄较小的孩子,由于生理发育的原因,一定要稳扎稳打,不可急躁。要知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琴童的家长要慎重,用正常的心态对待考级。我认为,一个手持所谓钢琴最高级别证书、而不能流畅弹奏的孩子,远不如一个没有证书,却能行云流水般演奏的孩子引起的关注度高了。钢琴考级,可以让它作为对孩子学习阶段性的认证与总结。不可把考级的内容视为钢琴学习的全部。
评论
老师说的很好
评论
不错,大家都来关注一下孩子的教育吧。
评论
楼主是原创的,还是转帖的?看起来好专业啊
评论
2010年暑期,有一个初中毕业的学生来找我学习钢琴,她说已经考过某个钢琴考级的十级,慕名特地来找我学习,为2013年的音乐高考做准备。看过她的演奏,我发现问题重重:肌肉紧张,基本功不扎实,细节处理粗糙,音质干涩,音乐表现力差。经过询问,得知她以前只练习考级的内容(国内的钢琴考级一般是每年的暑期7、8月期间进行,一年只考一次),也就是说,她一年只练习考级的3到4首乐曲,和考级必须的手指基本练习(即音阶、琶音等)。这个学生花了6年的时间考过了10级,所涉猎的乐曲不过40首,这样的积累如何去应对竞争力极强的音乐类高考呢?好在她比较聪颖,经过我的点播,和她自己的刻苦努力,总算在高考前准备了一套有一定规模的乐曲,在2012年底的专业面试中,以一首李斯特的《夜莺》获得了比较理想的钢琴分数。根据我的教学经验来看,一般,要经过10首左右的手指基本训练(五指训练和音阶、琶音等)、40首左右的练习曲(选自拜尔、车尔尼599、849等)、5到10首的复调练习(选自巴赫、斯卡拉蒂等的复调作品)、2到3首的奏鸣曲(可选自小奏鸣曲集)和5到10首的乐曲,这样方可以扎实地提升一级水平。
评论
LZ,请问你在哪个区教的?
评论
请问能不能把跟帖的文字,都合并到主贴里面,最好再配合一些照片,图片什么的。然后我给你一个最高级别的精华标志:) 以后还要多多向您请教钢琴问题呢:)
评论
身为琴童家长,想关于学习钢琴的问题请教Alice老师。
我觉得我倒没有急功近利的问题,既不要求孩子考级,也没有对孩子有走音乐这条路的奢望。只是希望孩子能够通过学习钢琴,至少培养出比较好的专注力,估计这个要求问题不大,常年累月能坐下来练琴,不管是不是被迫,一定的专注力,应该会有的。除此之外,我还希望孩子能够喜爱音乐。这个喜爱,当然不是光是被动的欣赏,我本人就是长期的古典音乐爱好者,但并不会演奏乐器。所以喜爱音乐并不需要学钢琴。我这里说的喜爱,还包括具有一定的音乐能力,比如演奏的能力,伴奏的能力,甚至作曲的能力。我想,这些期望,应该是一般琴童家长的共同的期望吧。
问题是,在孩子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我感觉目前的古典钢琴的学习,对于如何提高演奏的技巧,那是非常科学,非常系统,一步一个脚印。没有任何一个其他的项目,能够达到钢琴的这种水平。但是对于如何让孩子喜欢音乐这一方面,基本没有帮助。
换一句话说,学钢琴的孩子相比没有学过钢琴的孩子,并不见得更加喜爱音乐。从某种程度上讲钢琴更象一种手指杂技,而和音乐的关系不太大。这种情况让我很郁闷。如果只是一种手指杂技,那还不如让我家孩子练独轮车呢,既强身健体,还容易出成绩,更重要的,练得开心啊。
小结一下,我的问题是,练钢琴为什么不能让孩子喜欢音乐?不能丛中得到快乐?
这个问题看似有点无厘头,我觉得其实挺重要。
2个孩子画画,开始可能都差不多,不管家长怎么培养,最后那个在画画方面更有成就的人, 一定是那个真的喜欢画画,能够从画画中享受到其中的乐趣的孩子。就好比做生意一样, 一定是投点钱进去,又赚回来了,然后再多投点,再又赚回来了,如此滚雪球一般,生意就慢慢做大了。你要是凭空投一大笔下去,然后期望若干年后有巨大的回报,这种事情失败的几率极高。通常只有类似中国政府这样的投资方才会去干。
学一个什么东西,如果没有从学习中感受到某种乐趣,就好比投了资没有回报。我家孩子学钢琴,我就觉得是这种情况,每天1小时练琴,每周去上一节课,没有任何一种活动,投入比钢琴大,但是孩子从钢琴学习中,得不到任何乐趣,只是迫于我的淫威而练琴,虽然在技术上也是慢慢有进步,但是我对这种学习模式还是持相当怀疑的态度,到底这样的学习意义在哪里?巨大的投入值得吗?
评论
当钢琴作为一件玩具时,孩子们都乐意去玩,简称玩琴;当它作为一个学习工具,特别是有些家长把它作为一种功利性的工具时,孩子玩琴的兴趣可能会荡然无存。我们现在探讨这个问题,在于家长的选择,你是想启迪他对音乐的感受与爱好时,就不可能去极力追求技术;当你把它作为孩子今后可能从事的职业或专业方向时,你必须要抓基本功训练,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在到达一定阶段后,可能会相互转化。也有以下情况,有兴趣的孩子经过漫长的玩琴后,忽然特别想弹奏有一定难度的乐曲,他会主动去练习基本功;也有以前被迫练琴的孩子,在经过一段时间后,忽然感受到了音乐的美,从心底真正喜欢上了练琴。这些个案我都经历过。但是我们看看成已经获得功的朗朗和李云迪等钢琴家,他们都是因为喜欢音乐而走上演奏的道路,但是他们也是经历了相当的艰辛,即在技术上的不断追求而取得成功。这是一个很复杂的、值得长期探讨的问题。我们以后可以不断切磋。
评论
孩子学习基本有三种情况:一是早慧型,即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具备出色的学习能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成绩卓越;二是普通型,即从小到大,学习状态一直处于不温不火;三是后发型,即早期反应平平,到一定年龄后厚积薄发,呈现出优秀的品质。钢琴学习也是如此。家长应该更清楚自己孩子的资质,所以在学习时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与分寸。就我的经验而谈,往往早慧的孩子的学习持久力较弱,反而没有大器晚成的孩子成绩优秀。童话故事《龟兔赛跑》中的兔子就如同早慧的孩子,我想这一点家长可能都明白,所以,即使你的宝宝在学琴初期不出色时,你也不要着急,记住,只要坚持,坚持下来,他就会有成绩,他就会迈向成功。我以前曾有一个可爱的女学生,她初期反应平平,在众多年龄相当的琴童中,丝毫没有出众之举,经过幼儿园、小学、她的琴友们都纷纷丢下钢琴了,而她却一直坚持下来,她的弹奏越来越出色,由于年龄的增加,她对音乐内涵的理解越来越深刻,对音乐的诠释越来越精准,在她初一的时候,以良好的成绩考过了10级。现在她可以在闲暇之余演奏肖邦的《夜曲》、门德尔松的《春之歌》等名曲,沉浸在音乐给她带来的享受中。而那些当时比她优秀的琴童由于放弃了钢琴学习,手指都已生疏,只好望琴兴叹了。因此,请家长谨记,成功源于你的耐力,源于你的坚持,源于你的平常之心。
评论
有一新西兰家长与我提及,其朋友的女儿在洋人老师那里学琴,快三年了,还是在弹《拜尔》的前半部(《拜尔》为常用的入门教材,有100首小曲左右),但是孩子蛮有有兴趣,每天都摸一会钢琴。因为我没有见过那个小朋友的弹奏,不太了解实际情况,可是我可以大致想象出,那个小朋友没有任何的练琴负担,他还是处于一种由内心而引发主动性弹奏,家长不会严厉盯着练琴,老师也没有批评练习不多,于是,家长、学生与教师都是其乐融融。这种情况在国内也有,我在国内时教过几个家境特别好的小朋友,他们每周上课时,我的角色转换到了陪练,每节课大致教一首音阶或琶音,并陪着他找准键盘,弄清指法;然后从曲库中找一首他所喜欢的乐曲,一首小曲分为4、5个部分学习,如果顺利,可能会在2、3个月中弹完这首乐曲。他们来上课完全没有负担,好像是来我这里练琴。我开始是挺不适应的,但是,目前这个社会是多元化需要,他们需要的就是一种玩琴状态。
我所教的学生学生,其家长给孩子定位大致有以下几种倾向:一、专业倾向,今后考专业音乐音乐学院或附中,这种情况大致占百分之三或四;二、留一个后路,如果以后学习不理想,可以在高中时转向和音乐相关的专业(我们目前不深入探讨这个问题),这种情况占绝大多数,估计要达到百分之80到90多;三、玩琴,比例很少,大致百分之四到五。从中我们可以分析出,中国孩子学琴,近百分之95还是有意愿向专业演奏靠拢的。
评论
老师写得真好,可惜我们在WLT,孩子不能跟你学习。
我的宝宝刚满5岁,喜欢听我弹琴,听完也喜欢自己“玩琴”,乱弹,弹到高音时就说“小天使来了”,低音时就说“大笨象来啦~~”,可是我真要教她学一点点指法时,她却不肯听,只是乱弹。。。这种情况怎么办好呢?
评论
老师在哪个区?
评论
我家女儿还是挺有兴趣的,都是自己去练琴,而且对一些喜欢的曲子她好像喜欢弹得越快感觉越好那样,有时她还会自己谈一小段自己做的小曲自我陶醉,她今年快7岁,学快一年琴。我现在就像问问,我很想让她将来能参加一些比赛,但她好像不是很喜欢在人面前表现自己,我不知道让她参加比赛对小孩有好处还是不好(我指如果以后弹不错)
评论
既然打算今后从事钢琴演奏或与钢琴相关的专业,那么,技术训练则不可避免地提上学习日程,教师有责任为学生设计技术训练的步骤,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渗透到日常练习中去,并通过对乐曲的遴选对技术加以浓缩,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技术训练。如,大家都很喜爱的《少女的祈祷》,就可以作为琶音的集中训练,也通过此曲进行七连音等连音训练,可谓是一举数得;如莫扎特的A大调奏鸣曲中的第三乐章《土耳其进行曲》,可以作为八度或分裂八度的训练。中国家长是世界上最重视孩子教育的家长之一,一般都有明确的目的去教育孩子,因此,我们投入的精力、时间、相关投资都想获得收益,这很正常,完全可以理解。我现在想告诉各位琴童家长,明确你的目标,如果,你只想让她从音乐学习中获得快乐,获得对音乐的感受,那你就可以采用玩琴的形式学习,这样,你与孩子各得其乐;如果,你打算让孩子学有所长,那么,就选择一位适合孩子的教师,尽可能让孩子获得扎实的基本功。
评论
我觉得学一样东西的快乐和提高技术水平,这两样东西不应该对立起来。练独轮车,从不会骑到可以自由骑,然后学会倒骑,学会跳跃,这任何一个新技术的掌握,都要经过相当时间的练习,腿上都要碰好多块青紫,才可以成功。每次成功都会带来快乐。
学习一样东西的快乐,每一次技术上的进步本身,就是一件快乐的事情,当然这种快乐并不持久,新鲜劲过了就没有。 比较长期持续的快乐,大概主要来自于别人的肯定。 就象演员一定要有观众一样,没有观众,或者没有观众的喝彩,就算你再怎么技术超群,也没什么意义,自然就没有快乐可言。
评论
我认可你的观点。所以,在孩子演奏相对熟练地情况下,可以举办一些小规模的观摩,一是给孩子以展示的空间,另外还可以给他看看其他孩子的演奏,相互促进,我在国内时一般一年一次,和家长一起出资,租一个小剧场,给孩子们一个当众演奏的机会。孩子们为了给他人一个良好的印象,都会在音乐会前认真练习,相比较其他乐曲来说,这首在音乐会上演奏的乐曲会更熟练、更流畅。他们同时也认识到,只有多练才能弹得更好。还有,可以适时考级,你不必一级一级地去考,你可以跳级去考,以给孩子做一个鉴定,这个鉴定是社会认可的,从一定程度上是对他演奏的肯定。但是,当一个孩子还没有到达一种自主学习年龄,或者还没有具备这种意识的时候,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当他取得一定的成绩后,他自己会逐渐认识到,没有以前的付出,就不会有现在的成果。作为一个孩子,当他处在技术磨合期的时候,他肯定是不耐烦的,痛苦的,甚至有些消极的,这在心理学上称为“高原期”,但是当逾越这个难关以后,他会有成功的快乐。学习如同人生,起起伏伏,也许这也是他对人生的初期感悟。所以,学习的快乐和技术提高不相悖,但是一般是痛苦在前,快乐在后,打了一个时间差。
评论
赞同这个“时间差”的说法。 对于成人来说, 在工作上也有同样的情况。 做一个项目的时候, 要学习一些新的技术, 要和别人磨合, 往往都是僵持胶着一段时间,然后就会出成绩, 接着快乐的感觉就来了。 回想以前十多年的学校学习经历, 大概也都是这样, 起起伏伏, 但是努力的结果一般都会比较好。 如果学习的过程不快乐, 那就学习怎么坚持。 persistence是一种挺不错的品质。
小孩从学习写字母, 练习书写, 还有重复做简单的数学,也是一样不耐烦在先,要学会克制这种不耐烦。
还有我觉得这也要看父母对小孩的期望。 同样的东西肯定是年纪大一些学得更快, 年纪小学的慢也容易有挫败感。 孩子学习中不快乐, 可能跟家长施加的压力有关。 不过我赞同早一点学琴, 那肯定是不太快乐的东西, 但是收益会很大。
评论
小规模的观摩,去参加考级,学校的音乐会上表演一个曲目,这大概就是现在一个琴童能够利用钢琴表现自己的所有机会了。但我觉得这不接“地气”,换句话说,钢琴并没有成为孩子生活的一个生动有趣的组成部分。这可以解释为什么很多人学了好多年琴,考了8级10级之后,就不再弹琴了。
比较一下学美术的小朋友,他们除了参加各种比赛以外,有多得多的机会运用他们学到的技术。给自己写的东西或别人的东西配插图,自己设计制作各种生日卡节日卡,设计T-shirt,设计瓷器,制作动画等等。总之,他学到的美术技术可以渗透到他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一种他日常使用的语言。
学钢琴很象中国人学英语,学了就应付一下考试,结果学了十几年,还是张口结舌,不会说话。
不是钢琴没有用。其实有很多可能的用途。给歌曲配伴奏,你想想如果我儿子他们班在唱一首歌,他能马上在旁边伴奏,那是什么效果啊!或者他喜欢一首歌,他能自己唱的同时,还可以给自己伴奏;听到一首好听的歌,做几个变奏出来,然后放到网上,给别人听。诸如此类等等,对于钢琴这种功能丰富,表现力强大的乐器,其实这些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事情。如果老师本身了解到有这样的市场需求,平时就贯穿着教这些实用性的技术,孩子自然而然就会把钢琴技术运用起来。每一次的运用都是他的快乐的源泉和学习的动力。
遗憾的是,现在的老师(也可能是家长)基本上给学生的规划是多少年考到8级或者10级,这当中具体有些什么技术我说不清楚,但我听过新西兰这边8级的考试曲目,就是类似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那样水平的曲子。以我对古典音乐的理解,比这种曲子难度再高的曲目已经不多了,有的话,也很古怪难听。如果拿钢琴跟数学做一个比较,到这种水平,大概类似数学中的微积分了。
微积分这种东西不是不能学,而是确实基本上学了没有用。如果你不去读研究生博士然后搞一些特殊的研究,真的一辈子都用不上。我这半辈子就没用过微积分,下半辈子也绝不会用。最常用的就是四则运算,大概解一元方程式可能偶尔用到。既然只有不到1%的人最后去上音乐学院,不到5%的人去从事跟音乐相关的职业,每个人都去费劲学那微积分干什么?多花点时间把四则运算搞到纯熟,每天算算钱什么的,不就好了嘛。
评论
除了小规模的观摩、比赛,的确孩子很少再有展示才华的空间,这是因为你所处的环境是一个非专业环境,如果孩子在音乐学院附中,那就不一样,在那里,展示是他的必需,每年的几次专业考试和为其他专业的同学伴奏,都是他的展示空间。我赞同你的意见,我作为家长与教师的双重身份,对如何启迪孩子长久的注意力与练琴的意志力,也做过长时间的思考。大家都认识到,孩子更喜欢得到家长、老师与社会的认可,但这需要时间,这个时间,并不是你去推销自己,而是你需要长时间的练习后具备一定的基础,并具有与他人合作的品质,这才可以和声乐与其他器乐合作,当然也可以从小进行钢琴的四手联弹训练,这些都是非常有兴趣的音乐活动。我在课上经常和孩子们一起合作钢琴四手联弹。,孩子们都比较兴奋,因为四手联弹给孩子带来的和声上的色彩性、旋律的动听性、织体的复杂性更加丰富而,给他们带来新异性,从而促进对学习的兴趣。当然你也可以寻求同龄夫人琴童合作,形成长久合作关系,这难道不能相互促进吗?但是,你要知道,两个孩子四手联弹的合作需要许多时间进行磨合。我想我们可以就这个问题不断地进行探讨。
评论
因此,学习的目的性就凸现出来。你若是为自己学习,想拥有即兴伴奏的能力,你就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一些基本理论训练,如,和声的基本常识,各个调之间的随意转换,对乐曲主旋律的和声分析等等,这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们,钢琴之所以成为“乐器之王”,是因为钢琴是乐器中结构等最复杂的,你若是学习中国的葫芦丝,可能一两周就能吹奏出好听的乐曲,但是,钢琴绝不可能这样快出成绩(当然天赋秉异的人除外)。因此,一位优秀的钢琴教师,除了必备全面的专业知识以外,还肩负着灵活运用教学方法的重任。希望每一位家长确定好孩子的学习方向,与教师通过之后,再向着目标前进。
评论
谢谢Alice老师的耐心答复,还想请问一下,想学习即兴伴奏,象我儿子这样的琴童(目前6岁半,学琴大约1年半,学到《拜厄77课》),什么时候开始为好?有没有推荐的教材?
评论
即兴伴奏学习过程较长,教材并不统一,在国内时,我曾在高校中教过一段时间,发现高校阶段的学生如果没有《车尔尼849》(也就是你的儿子在学完《拜尔》、《车尔尼599》和《849》后)以上的水平,要想弹得出色,也很难,大概只是可以简单地进行伴奏而已。
和声的学习需要慢慢渗透,与和声相关联的各种调,也需要慢慢掌握。所以,即兴伴奏是在学习钢琴的过程中慢慢渗透的,有悟性的孩子在老师的指导下,会比较快开窍,利用平时练习中的音型进行对乐曲的伴奏处理。一些大音乐家都是在儿童时期,即开始和声的训练,这也和作曲密切相关,因此,他们在以后才取得傲人的成就。我这里有一个打谱软件,你可以让你的孩子先尝试着玩一玩,也许会有些帮助。
评论
我知道上海一些音乐幼儿园为了追求生源,让小朋友就是这么几首考级的曲子反复练,后来都考出来了,天赋好点的孩子,大班毕业(6岁)居然能考六级。中国的应试教育是在太强了
评论
看起来想学即性伴奏,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啊。
据我所知,相对于古典钢琴体系,还有另一个体系,叫爵士钢琴,国内对应的词似乎是流行钢琴。爵士钢琴体系就比较强调即性演奏的能力,而古典钢琴则是严格照谱视奏的。但我对这一体系所知甚浅,比较直观的印象来自于电影《海上钢琴师》,对里面几位音乐家能够当场即兴演奏出大段的激情四射的作品,尤为神往。
Alice老师可否介绍一下爵士钢琴的一些情况,例如爵士钢琴是独立发展出来的体系呢?还是从古典钢琴演变出来的一个分支?学爵士钢琴是从头就开始学爵士呢?还是先练古典,练到一定阶段再转比较好,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