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
第一篇 序言
记得2012年,刚来新西兰的时候,握着一份还算说得过去的雅思成绩单。
写作6,说6.5,听力7,阅读7,均分6.5。
不算很高,也算过关了。
听国内央视英语节目,韦伯外教上课,80% - 90%精确无误理解(后来证明,那是自以为)。
从落地的第一刻起,自信被完完全全扫荡一空。
下了飞机不会问公交车在哪里;上了公交车不会问在哪里下车;
进了餐馆不知道怎么点餐,点餐了不知道怎么说付款。。。。
那时候,才意识到,国内学的,可以归零。
英语,得从头学起,漫长的正式英语学习之路开始。
一下子就是五年。
五年过去了,自认能够比较合情合理,恰当的使用英语。
对英语的运用胜过80%英语为第二语言的同胞。包括英语非母语的其他国家同胞。
另外那20%的精英人士是要学习的目标,也是要请教的榜样。
本人资质愚钝,而且性格偏内向,错失了好多英语学习的机会和时间。
回想起来,若是能够外向些,方法正确些,两年之内应该能够达到个人现在的水平
个人目前的水平如下:
1)敢主动和人聊天,一般情况沟通没有任何问题;不担心听不懂,听不懂可以问,不再尴尬的一笑而过;
2)电话上能清晰明了的表达自己的意思,偶尔听不懂就让对方重复一下,不再是拿起电话就开始心慌;
3)能够读懂通俗易懂的英文原著,查单词还是很经常的;
4)和同事客户沟通,聊天能够比较自然,舒服的进行。
之前是能够表达出意思,但是让人觉得生硬而且难以接受。
举个例子,现在点咖啡的时候说:could/can I have a latte please?
之前是, I want (to have) a latte.
建议大家现在就开始使用 Can I / Could I / Can you please 作为开头说话.
一个问句 Can I,一个命令式的陈述句:I want to have … 表现出礼貌和粗鲁的区别。
很多情况下,说 I want to have 的同胞并非粗鲁,而是不知道如何表达。
但在英语文化看来,听起来确实很不舒服。
咱泱泱中华非蛮夷之地,中华儿女也非无礼之士,
只需要要知道了正确的方式,就能做到女士端庄优雅,男生绅士有礼。
5)在尝试用英语写点东西。
读是输入,写是输出,一番输入输出后,学到的东西才会理解的透彻,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6)电影院看电影还是一半靠猜的,动画片还能应付
本文是希望能够帮助身在国外一段时间,或者刚刚落地海外,英语交流遇到一定障碍的同胞们。
学好英语,找到好工作,很好的融入生活。
不会说英语的痛苦,在此我就不多描述了,大多人都有切身体会。
后面我会写自己的痛苦经历,让大家看看我的笨拙。
我这么笨都能学好英语,大家肯定没有问题。
文章会分篇幅定期更新,一来自己在一点一点的写作;
二来,是希望能够得到英语好的同胞们的英语学习经验分享。
本人会把非常有效,中肯的学习方法和途径融汇,贯通进来。
力求形成一套系统,可行,大多人适用的在新西兰学英语的方法论。
本篇末了,留一个开放讨论,为什么我们在英语国家呆了几年,还是哑巴英语呢?
评论
You're welcome!!!
评论
最难的是和洋人聊天,business proficiency到native speaker之间的距离太长了
评论
地道!!!!!!
评论
多出去混。。。
评论
这个问题和一个朋友讨论过。她的一句话让我豁然开朗:英语终究是我们的第二语言,不要和老外去比英语(也就是不必追求达到他们的程度),只要达到沟通无障碍就可以了。对大多人来说,日常沟通没有问题,已经能够极大的提高生活品质和归属感。我觉得她的这个说法很有道理。
评论
反正说的最多就是hi how are you doing, cheers , bye-bye, sorry, G-day, shit, fuck , damn shit.
评论
对于我这个懒惰的人来说。只要应付的过去就可以了。哎
评论
就算咱英语再好,同洋人聊天也不可能从外太空聊到内子宫。
评论
对的,这些运用好了,英语也是到了一定水平的。想象一个老外忽然蹦出句,我靠,咱得多惊讶
评论
嗯嗯,文化是另一层的东西了,更加深入了。语言是一种工具,咱的目标是熟练使用这种工具,做到和任何人过招的时候都有两把刷子。
评论
太低调哦!
评论
发表了第一篇帖子,大家很多关注。目前是个人得到回复最多的帖子,谢谢大家宝贵的时间和注意力。如果大家能提供一些英语学习的方法,that would be great !
评论
请把“们”字去掉。别总是想着代表别人。谢谢!
评论
好咧,谢谢!
评论
第二篇 在国外呆了几年,还是哑巴英语的症结在哪里呢(1)
感谢大家的留言,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宝贵的。
为什么在国外呆了好几年了,还是哑巴英语呢?
这真是一个揭人短处,会被打脸的问题。
However,这个问题痛击好多身在海外国人最痛的那一点
- 在英语国家生活,不会说英语。
在新西兰生活了五到十年,英语听不懂,说不成句的人不在少数。
没有做过数据统计,相信大家都有体会。
生活在新西兰,接电话听不懂的大有人在;
靠蹦单词交流的大有人在;
从未读过一本英文书,一分英文报纸的大有人在;
一天说不了几句英语的大有人在。
事实上,好多国人生活在一个英语覆盖下的中文社群里。
相信这么说大家不会反对。
国内朋友可不是这么想的。
他们认为,在国外生活了好几年了,英语得比中文说的流利吧。
想象下这样的情景:回到国内,被朋友调侃,来几句洋文呗。
抛开口音不说,除了 how are you, good thanksyou and you 说的滚瓜烂熟外,
再发挥下去怕闹得都会很尴尬。
说到这里,部分同胞应该有所体会。
也不必觉得汗颜和丢人,这是学习一门语言的必经之路。
从理论上学会,到实际生活中会用,真的有一段距离。
我个人资质愚钝,又偏内向。
国内的朋友来找我玩,需要去订票,住宿,酒店,吃饭,租车等等,都需要用英语。
那个时候,真是亚历山大,都是硬着头皮顶下来。
朋友英语不好,没看出我那股费劲的劲来。或许看出来了,只是不好意思点破。
那么,为什么咱在国外这么久了,还是哑巴英语呢?
分享下自己心路历程,
希望能够抽丝剥茧,找到根本症结所在;抛砖引玉,找到更多解决方法。
先分析原因。
结合实际应用和雅思考试考点,从词汇,口音,教育,文化等逐一分析。
大家都知道,哑巴英语最大的症结是不会说,不会说最大关键在于不敢说,不敢说最重要原因是不自信。
造成不自信的原因有很多,但最重要的是自我文化认同感。
词汇,口音,教育等等都是基本层面的东西。
大家看看是不是有这样一个现象:
以奥克兰为例,这里不仅生活着英语为第二语言的我们,还有很多其他母语非英语的同胞。
比如德国人,法国人,加拿大人(讲法语的魁北克省人),土耳其人,波兰人,捷克人等等。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这些人听说英语比我们大多同胞高一个水平。
这里仅谈英语听说,不是英语总体运用能力。听说读写综合起来,咱国人应该不会占下风。
而且,而且,他们说的,我们全部听得懂,再而且,让我们重复,百分之一万我们也会说。
但是让我们先说,就说不出来,或者只能断断续续,不太恰当的说出来。
很奇怪,很奇怪。
说个自己亲身遇到的例子,最近的。
圣诞节去徒步,遇到一个波兰女孩。
小姑娘大学刚毕业,来新西兰旅游度假。性格大大咧咧,聊起天来眉飞色舞,滔滔不绝,英语几乎不打结。
自己也在学英语,小姑娘英语说得这么好,我就特地留意,人家是怎么用英语的。
后来发现:她用的词汇,绝对涵盖在我们高中,甚至初中所学的词汇中,没有特别高级或者难以理解的。
她也会遇到不会的名词,会用会的词语去解释,大家一琢磨,也就知道她说的是什么了。
她说的,我们完全听得懂,她用的词汇,我们也全会。
相对之下,拼车的还有一个韩国人,在这里呆了5年了,全程他几乎都在听我们聊天。
几乎没有说话,敢确定,他只听懂的了很少的部分。
这就是所谓的奇怪现象:她说的英语明明我们都听得懂,按理说也能说出。
但是如果让我们先开口,就是说不利索,就如同舌头不听使唤一般。
也好比,同样的牌,人家就是比我们打得好。
评论
我觉得的这点是学好一门语言的最重要素质所在
评论
有同感 期待楼主更新
评论
汉藏语系的语法和逻辑跟印欧语系本身差别就很大,不必太过于纠结,例如日韩语族(阿尔泰语系)人群的英语也普遍不是太好,欧洲国家人语言多数同源,譬如英语和德语非常像,法意西葡得人语言差别其实并不比粤语和四川话差别大。欧洲国家的人学汉语或者日语也很费劲的,相比而言在国外生活的中国人的英好算不错了,当然要学好还得天赋+努力,语言就是工具,多用就熟练了,国人性格很多相对保守内敛,这点上也挺吃亏,哈哈
评论
多谢多谢! 尽力而为
评论
您是第一个给与反馈的,而且是有科学依据的意见!顶! 谢谢! 语系是一个根源性问题,可能是一般人不会想到的,我就没有想到 哈哈。再次感谢!
评论
第三篇 在国外呆了几年,还是哑巴英语的症结在哪里呢(2)
这一篇接着聊身在国外,哑巴英语的症结所在。
我尝试通过比较,发现哑巴英语症结所在。
比较的对象不设为英语母语者,和母语者比较没有太多意义。
关于这点,我想借鉴Lianlian的留言。
其留言全文如下:
Our brains are wired quite differently for native languages and non-native languages. Think about the process we acquire both languages, the former is at subliminal level, the babies are soaked in the whole environment, and their brains are structured differently from adults, so the native language actually imprinted on human being, just like baby birds imprint their mothers when they first saw their mothers.
Whereas the non-native languages are usually acquired through a very conscious and deliberate level, and more importantly acquired when our brains are quite different from children's brains. That is why it is not almost impossible to acquire a second language which is very different from your native one.
I think what we can do is to partly imitate what we went through when we were babies: "soak" ourselves into the environment, but since our brains are very different than babies', we will have to deliberately "soak", consciously "touch" it.
Do you have the experience like this: when the TV show in your mother tongue is played, you can listen to it while doing other things, the native language undestanding can happen at the edge of your conscious, but that could hardly happen when you listen to foreign language show. That is why I mean by "deliberately"
简单的说,lianlian的意思是因为学习语言的过程不同,那么必然掌握程度不同。
母语者对一门语言的掌握是其它非母语者很难望其项背的,背后是环境长时间的浸染。
也如同国人同胞来了这里好久还是中国方式处事,因为浸染中国文化时间太长了。
我想了想, 比较合理的比较对象是,同样是非英语母语者,但是英语说的比较好的群体。
就如同,一个班级里,和学习好的做比较,发现优秀学生的长处和自身的不足,取长补短,缩小差距。
平均来说,非英语母语的其他族裔一般来说英语运用上比国人好些,我们就把他们设为比较对象,分析对比,找出原因。
我们逐一比较国人同胞和其它非英语族裔之间词汇(涉及读写听),口音(说),教育,文化等等因素来发现问题所在。
今天聊下词汇和口音。
词汇和口音绝对,绝对,绝对不是我们的弱项。
先厘清下定义,70年甚至75年的前辈没有受过很多的英语教育。
不会英语单词,不会说英语是正常,这些长辈不能归于于哑巴英语的群体。
70-90的群体几乎都受过中国式“正统”的英语教育,特别是80后和90后。
部分70后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有情可原的,毕竟那时候的英语没有那么普及。
上班遇到四十岁(或者以上)的大姐,大哥们,说着一口流利英语的时候,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80 后和90后更不必说,中国填鸭式的教育动辄就让背诵全文,我们的词汇量怎么会差?
就算英语偏科的同学也该轻松秒杀他非英语国家的同龄孩子。
圣诞节遇到一个波兰女孩的例子上文已经说了。
再说一个咱自己人的奇才。
一个朋友,中国小伙,类似蓝翔技校的某个学校毕业。
之后来到这里读个技能,工作。
哥们绝对没受过正统英语教育,英语都是这里现学的。说得有板有眼,利利索索。
作为研究生毕业的我对其高山仰止,到现在,我只能说自己的英语能力和他齐平。
重点是,他的词汇量达到让人捉急的地步,有次琢磨怎么回复老外语音留言,想到一个词不会 – 尾巴。
还特地问我。学会了以后抓起电话把事情交代的清清楚楚,利利索索。我又仰止了一次。
我们词汇量再少,不会少于这个中国哥们。
所以,我们的词汇量不是问题,能够把手头的词汇全部运用起来,绝对足够应对基本的生活交际和工作。
口音就更不需要担心了。
咱中国人的发音绝对算是极其标准的口音之一。
去听听日本人,韩国人,甚至英语诗写的的比英国人还好的印度人。
那口音,如同咖喱,千回百转,百味杂陈,回味无穷。
如果有朋友是因为口音怕被嘲笑而怕开口的话,那大可不必。
咱的口音,绝对清晰,明白,而且属于比较好听的。
特别是中国女孩子说英语,崇尚自由和反叛的英语从一个乖巧伶俐,
极具东方风情的中国女生口中说出来,本来就是中西文化美的结合,动听,美妙。
说一下个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小技巧,说英语的时候要慢慢的说。
越慢,发音就会越标准,意思也会表达的清楚,而且,说话慢的时候,语言会自带权威性。
人贵则语迟,就是这道理。
这个说起来简单,真正做起来有点难度。
因为我们容易陷入越不会说,越着急,越说的快,越让人听不懂的怪圈。
其后的心理因素在后面文章会有讨论,在此先卖个关子。
大家可以尝试着提醒自己,说的慢点,说的慢点,慢慢做起。
评论
写的很好啊,支持楼主,鼓掌。希望后面还有解决的途径。
评论
赞同楼主的建议,放慢语速,不要追求所谓的快速流利,更多的把注意力放在语音语调和用词上。平时开车听调频广播,可以有意识地模仿主持人的语音语调,就算你没有完全听懂他说的话是什么也没关系。语音语调是培养语感的基础,基础好了,很多词汇即使不懂,也能准确得拼写出来。
评论
是的,最近也在思考这个英语问题,语言的目的是沟通,在和人沟通时,总是怕自己听不懂别人说的,又怕自己说的别人听不懂,心理障碍导致不能正常沟通。在和他人沟通时少想些自己的语言问题,多想着怎么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出来就好了。
评论
楼主要不要建个微信群一起讨论这个英语问题啊?
评论
支持热心的楼主,我也愿意尽一份力帮助愿意学好英语的同胞。如果建群了,可以拉我下。
评论
好的,好的,谢谢,暂时还没有,不过我们可以先加上。我的微信是joeshang. 谢谢
评论
插播一篇文章,昨晚12点开始,2点写完的。
是学习英语的某个阶段的一个人和故事。
George 之死
周五早上George和他的咖啡车没有来,周一早上我们听到消息,He killed himself。
全公司上下都异常震惊。每个人见面都先问,你听说George了吗?
George是一个典型的乐天派Kiwi小老头。
只要你见过他,就很难把他和不快乐,不开心联系起来,更不要说自杀。
George经营一份移动咖啡生意,每天早上9:30左右都会开车他红色的奔驰车来给我们做咖啡。
车子上有一个特别cute 的小喇叭,开到我们公司就会 嘟嘟嘟嘟嘟嘟嘟 的奏一段十几秒轻快动听的音乐,有点像铃儿响叮当。
我们都会同时喊一声:coffee!就像小狗听到清脆的铃铛就知道有好东西吃一样。
George 脑子很好用,他记得你喝什么咖啡,加多少糖。Flat white? One sugar?
大声和我们确认,然后手里已经开始了工作,特别麻利。
人多的时候,他就让我们先回办公室,做好了给我们送过来。
George 是异常的乐天派,我们过去买咖啡,离得很远他就会挥起双手朝我们大喊:hello,Morning,How are you?
我们几个年轻人没睡醒一样:good, yourself ?
他做咖啡的时候我们会站在旁边跟他随便聊几句。
那场景那真是相形见绌:我们蔫不拉几,看起来像老头,他活力四射,掷地有声,像年轻人。
他很nice。
有时候来不及出去买咖啡,他刚刚把车开走,我追出去,他就会停下来,做一杯咖啡。
一样的大声问侯,确认咖啡,没有一点不开心。
在我看来,在他的世界里,没有不开心这三个字。
记得刚来公司上班的时候,英语不好,每天遭受的心理挫折简直数不胜数。
遇上不友好的客户更是一天要沮丧进去;
和同事聊天,聊着聊着就插不上嘴了,那种不是被同事,被文化,被环境,而是被自己的语言能力把自己孤立出来的感觉真的是自信全无。
但是和他聊天不必担心听不懂,不必担心英语不好。
因为他很乐观,开心,绝对不会有一丝一毫的嫌弃或者鄙视,只会带给你开心和鼓舞。
那些日子里,George 带给我的远远不是一杯咖啡,而是一份阳光,一份开心快乐的力量。
我时常在想,没有很多钱,工作没有很轻松,为什么他就那么开心?
不管怎么样,看到他,喝到他的咖啡,就能给我一小段时间的自信和勇气坚持下去。
最后一次和他聊天,他兴致勃勃的聊自己的圣诞安排,要去澳洲看自己的儿女和孙子们,说的兴致勃勃,眉飞色舞。
他还计划要装修自己的房子,送咖啡时候还和我们经理聊了一会儿我们的产品,用于装修。
之后不久,我们就听说,他自杀了。
万维钢的《精英日课》中曾经说到一个心理学案例:一个心理学教授的学生,我们叫他Tom吧。
阳光乐观,乐于助人,健康帅气,学校橄榄球队的四分卫,同学老师都喜欢他。
可是忽然有一天,Tom 自杀了。
教授对此一直自责,教心理学的教授竟然没有发现自己的学生有自杀倾向这么严重的心理问题。
后来,他就在每批新生面前,把自己的电话号码写在黑板上,说有什么问题,都可以随时拨打我的电话。
自此之后,他的学生再没有过自杀。
他运用的心理学原理大致是:给学生一个最后的心理支柱,无论如何,学生知道,有个电话可以随时拨打寻求帮助。
实际上,几乎没有人拨打过那个电话,但是,就是有那么一个支柱,存在在学生的心里面,支撑着最脆弱的一环,不致崩塌。
George 有说,儿女和孙子都在澳洲,他一个人在新西兰。
这可能是这个表面看起来纯乐天派小老头内心那最脆弱的一环的吧。只是我们看不到,不知道,也没有人给他一个电话号码。
我也不知道想表达什么,只是突然有感而发,觉得要写一下George的故事。
曾经和George 拍过一张照片,搜遍了手机和电脑,也没找到。Google 了一下,真的有他的照片。
评论
回国两周,和家人过新年。祝大家新年快乐,回来后及时更新帖子! 再次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