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分享一个官方基于人口普查数据估算社区居民社
在新西兰
新西兰政府的公共卫生部门每隔几年会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全国各个社区(即Statistical Area 1, Statistical Area 2)居民的平均社会阶层指数,称之为socioeconomic deprivation index。这个指数的scale和中小学校的decile相反,即1分的社区最高大上,10分的社区平均社会阶层最低。最近一次指数公布于2018年:https://ehinz.ac.nz/indicators/p ... eprivation-profile/
本人买自住房的时候结合这个指数挑选适合自住的社区/街道,总体来说还是比较有用的,一般4分以上的社区看着就还可以,7分以下的社区就比较rough了。当然有少部分社区2018年以来经历了改造/开发,可能情况会有所改变,如果官方一两年内能更新这个指数更好。买大地投资房的话社区差一点倒是另当别论哈。仅供网友们参考,欢迎进一步讨论 :-)
评论
谢谢分享 。。。。。。。。。。。。。建议黑羊弄上去
评论
我住的地方13年到18年都改了
评论
补充一下,以西区适合自住的社区(statistical area 2)为例:
NZDep2018 decile 1: Hobsonville Point, Titirangi South, Waima-Woodlands Park;
decile 2: West Harbour Clearwater Cove, West Harbour Luckens Point, Oratia及附近rural areas;
decile 3: Te Atatu Peninsula East, Summerland North, Summerland South, West Lynn, Green Bay South, Kaurilands, Konini;
评论
多谢支持。statistical area 1的变动可能会比较大(因为包含的街道少),statistical area 2相对稳定一些。
评论
mellons bay和buckland beach只有3呢,还不如西区
评论
这个怎么看到的? 我怎么只看到大致的值?1-2, 3-4, 5-6, 7-8, 9-10这五档。。。
评论
这两个区总体肯定还是比西区的3分强。我个人认为可能是因为华人/亚裔居民在人口普查时低报了收入,或者包含其中的某些街道出租屋比较多拖累了平均值。。统计数据会有主客观误差哈
评论
有点儿意思,靠近T型街道,我这边4,另外两边5和8,这个标准感觉不好说啊。
评论
我这边区域平均收入12万8,高于平均不少,结果是4,旁边两边是5和8,有点意思。。。
评论
在Figure 1里直接输地址就可以看到statistical area 1的评分,然后点左边的减号zoom out可以看statistical area 2的评分。
评论
嗯嗯,这可能说明收入的方差比较大,看statistical area 1可能会有这样的结果。statistical area 2因为统计的街道多了,评分相对稳定些。
评论
不错
评论
还真是,我在Relab上点了街对面,收入马上降到8万多。我还以为收入是指是我这个区而不是街道。
评论
西区山里面,除了没什么好学校,其他一点都不差
评论
谢谢老爷推荐 :-)
评论
嗯嗯,我猜黑羊兄的平均收入数据也是基于statistical area 1统计的,街对面正好是另外一个statistical area 1。
评论
嗯嗯,有很多不需要去CBD上班的白人精英/中产住在西区山里面。
评论
有1的街啊 再说了3 一个是因为好多退休的老头老太 第二是因为很多洋人老板 人家都放trust 避税避的好
统计不出来 这种区你也不靠这个数字看治安了
评论
非常有意思! 感谢分享!!!
评论
对啊,肯定是按照统计局数据的,这个指数和直接看收入有啥区别,没明白
评论
而且就算是收入也没意义,因为新西兰很多人不靠paye 赚钱的
评论
可以看那个网页里的“Information about the data”和“References”。NZDep2018考虑了收入在内的多个人口普查变量。
评论
赞,好分享。
评论
政府装空调装保温棉的补贴标准不就是按这个来的么,话说2018年到现在也变化不少,贫富差距更大了
评论
你懂的
评论
谢谢楼主分享!如果想单纯看household income的,可以参照这个map http://media.nzherald.co.nz/webc ... hics/483/map1.html#
评论
这些信息挺好的,买自住的时候可以参考一下
评论
而且这个本来就反映在了房价和地价上,感觉多此一举,脱裤子放屁
评论
知道你邻居家赚多少钱有什么用,
还不如学区这种实实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