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查“三无猴”的基因
儒家思想影响深远(一)
< p>石双元在澳大利亚最大城市悉尼市中心的乔治街(George Street)上,有一个会所,上面有一尊非常有趣的雕像:三只可爱的小猴子。
仔细观察,可以看到三只形状各异的猴子,一只捂着嘴,一只捂着眼睛,一只捂着耳朵。因为拍摄发生在圣诞假期,每只小猴子头上还戴着一顶圣诞老人的红色帽子。看来在澳洲,圣诞节也是一个节日,没有太多庄严的宗教气息了。
(此图为作者拍摄)
小猴子为什么要捂住嘴巴、眼睛和耳朵紧紧?
我想可能是因为酒吧里喝酒的人特别多,有些人一喝酒就从人变成了猿猴,还不停的闹事?对这些“小辈”,受过良好教育的小猴子不忍直视,闭眼捂耳,不想看,不想听?酒吧可能会用这个来提醒来喝酒的人,G'day,伙计!酒量讲究,讲究比例,别让猴前辈丢了面子,做人做人!
又一想,可能没那么简单。三只猴子的行为虽然滑稽,但仔细一想也就明白了。见不该见,不该听的自律精神,就是“三不猴”。
这么一想,顿时觉得这个形象有中国文化的成分,直觉认为这是对《论语》中“四不”意识的漫画解读.记得《论语·颜渊》记载颜渊问老师“仁”,孔子教导他的首席弟子:“有礼勿见,有礼勿听,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办私塾的校长和导师,使那些年少的人成为可能不能进“一”、“官”的人有书可读。相传孔子弟子三千,圣贤七十二,班长是颜渊(颜回)。颜回一生跟随老师追求“仁”,并多次质疑“仁”的内涵。孔子因材施教,因时施教,给出了不同的解释,包括上面对“四不”的解释,用否定和排斥来定义“仁”。 “仁”的范围是指:凡不符合礼仪规范的人,不能见、不能听、不能说、不能动。做到了这一点,就达到了“仁”的境界。
我不是一个很自信的人,总是怀疑自己的判断力:如果说这三只猴子是“四不”精神的海外楷模,谁会相信它?孔子虽曾在患难时向往大海,说要“浮于海面”(《论语·公冶长》),但他真的到过海外吗?你是从澳大利亚来的吗?并接受了悉尼调酒师作为门生?这也太穿越了吧?
买了一杯酒,在门口“顺便”问了一位年轻的“调酒师”关于“三无猴”的来历。他可能是刚来上班的新员工,也可能是假期来打工的大学生。他没有注意到门楣上的雕塑,但他非常认真地工作。听完我的问题,他立刻放下手上的活儿。猴子连忙跑到门口一看,回来说:你是说门上的四只小猴子吗?我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看来这个年轻人的企业文化底蕴很深。怎么理解,数学就更差了。这是三只猴子,伙计(伙计)!
在他工作的时候,我不方便继续和他讨论猴子的起源。看来我又得来这家酒吧了解一下了。深入探究“三无猴”的由来。这时,另一种质疑声又来了:这是他们设下的游戏吗?引我这种热爱中国文化的人进来喝一杯?
再想想,我是个小人!
几天后,我再次拜访,发现了一位资深员工。通过沟通了解到,这家酒吧的门楣建于80年代。当时,日本文化和日本经济的繁荣走向世界,据说这尊雕像很有日本文化情调。
感觉有点失落。我们古代的邻居经常借东西不还。时间长了,就成了自己的家具。例如,盆景来自中国的创意。中国唐代就有盆景,日本引进中国盆景。�后因为审美的差异(也因为地域和视野的狭窄),就变成了盆栽和盆栽。但在西方文化中,很多人认为盆景来自日本。 “三无猴”的形象可能也是从中国传入的吧!
我心有不甘,但至少我有头绪。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进一步调查后发现,在日本文化中,确实有各种形状“礼貌”的猴子雕像,它是由三个猴脸组成的垂直图案。三只猴子半蹲着,造型可爱:第一只用手捂住耳朵,第二只用手捂住嘴巴,第三只用手捂住眼睛,表现出小心谨慎的特点。对世界漠不关心。在日语中叫做“看不见、听不见、不说话”(日语:见ざる、闻かざる、言わざる)。这三只优秀的猴子面对红尘“不看”“不听”“不说”。
最著名的“三无猴”出现在17世纪初日本幕府时代的古寺仁古町东照宫。东照宫是为纪念日本战国时期的名将德川家康而建。其建筑风格代表了日本江户时代的艺术特色。在东照宫的一个雕刻中,你可以看到三只猴子的形象。
(日本东照宫三只猴子)
据说这三只猴子代表着“不见恶,不听信”恶不言恶”,立像之意是告诫人们“欲清净,必先远离恶”。
说“三无猴”是日本的文化符号似乎理所当然,但我总觉得小猴子的起源不止于此。
在我看来,日本文化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在不知不觉中深入骨髓。从精神内涵上讲,“猴子三不要”就是论语“四不要”所教导的日语表达。转了个弯,依然是中国文化影响的体现。
那么,为什么是“三无猴子”而不是“四无猴子”呢?
也许“不逆邪”表达起来并不容易,尤其是当注意力集中在猴子的面部表情上时,“四要”演变为“三要”。再说了,哪个国家不拿别人的点子P图后发表呢?
另外,除了“三无猴”之外,还有“四无猴”的塑像。我收集了《四无猴》的造型:
(此图为作者拍摄)
再深入一点,发现还有四个猴子造型在日本文化中: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只是《三无猴》比较火。
当然,要学习,不能只凭直觉说话,还得去验证。不得不广泛搜集相关资料,还需要请教日本学者。
在与日本学者交流时,又出现了否定我猜测的另一种解释。他们说“三无猴子”是“谐音梗”造成的。
据考证,日语中的否定动词“bu”、“昆都”(“昆都”使用汉字,但采用日语母语发音)“ざる”(zaru)、“猴子”的“saru(saru)”的读音相似,因为音变或听错,“三不”变成了“猴子说不”。
这么说来,“三部猴”是日本谐音带来的创意,非常日本。如果真是这样,作为日本的文化创意,就没有什么不能接受的了。我们在中华文化的宝库里有很多好东西。小猴子创意形象的发起权之争,我不在乎。一些人和一些民族仍然与我们竞争。屈原之争,端午节起源之争,现在已经发展到李白出生地之争,甚至是农历新年发明权之争。阳光明媚,有这么难抢的吗?
但我仍然认为,虽然《三无猴》的创作灵感与日音谐音有关,但其主要精神——严于律己的三只猴子,依然受到启发。 “四不要”的文化渊源是有内在联系的,因为心中有“四不要”的告诫,就可以联想到猴子“看不见、听不见、不听话”。听错了就别说”。一般有点推理能力的人,只要不固执,都能看出“三不要”和“四不要”之间的联系。 p>
我决心要“硬着头皮”证明。
于是,处处留心,开始关注“三无猴”的前世今生。
< p>进一步查看,发现更大的挑战来了,也可以说知识面要大一些。原来不仅日本有三部猴,其他文化圈也有三部猴文化符号。尤其是在印度文化中,“三无猴”已成为国粹,曾作为国礼赠送给来访的外国领导人。
甚至有学者认为,“三无猴”起源于古埃及和古印度,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和日本。
这里到底是怎么回事还需要进一步研究,不过再往下说,客官们可能没有耐心看下去,还是推到后面吧。
想知道正确答案,就听下一章吧。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