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瞭望智库金融研究院 王丽娟
疫情以来,你的消费发生了什么变化?
“消费心态有些变化,有点后悔以前攒钱或借钱买包的坏习惯。现在每天‘两点一线’还戴着口罩,感觉也用不了那么多包,还不如攒钱来得踏实。”
“数量变化不大,主要是消费结构变了。比如旅游不能出境了,但国内游和周边游增加了;逛街消费少了,但线上购物多了,尤其盯上了直播间带货。”
“基本没什么变化,吃的、穿的、用的,哪样也没减少。有时还要趁着搞活动多囤一些,如果赶上一波疫情,还能有备无患。”
围绕2021年的消费状况,我们采访了来自不同地区、不同年龄形形色色的消费群体,有刚结婚的“90后”,也有养儿育女的“80后”,有一线城市的“新市民”,也有三线城市的公务员。虽然受访者的生活都或多或少受到疫情影响,但在回顾2021年的消费状况时,他们并没有表现得特别悲观,也没有断崖式缩减消费规模。
如果说2020年民众还在适应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冲击,那么2021年,人们已渐渐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找到了新的平衡。新的平衡关乎心理,也关乎行为,体现在消费上的变化就是:相比于2020年,2021年消费规模日渐复苏,居民消费结构渐趋稳定。
这一点在瞭望智库编写的《2021“百城、千街、万店”消费指数报告——防疫常态下的国内消费复苏实录》(以下简称《指数报告》)中多有体现。整体上,“2021年我国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各地的提振消费举措逐步带领居民消费及实体商户走出疫情冲击,迈入复苏曲线。疫情对消费规模带来了较大冲击,但也同时带来了消费场景和模式的迭代更新,催生了一系列‘新消费’产业链,丰富了一系列科技应用场景,从根本上改变了老百姓的观念。”
1
长期在恢复,短期有波动
徐晓晓是“90后”,2021年最大的一件事就是把婚给结了,还完成了国内的蜜月旅行。
“婚礼是从2020年推迟到了2021年。因此,2021年的最大支出是围绕婚礼来的,包括买东西、办婚礼、度蜜月等。”徐晓晓觉得婚礼是一辈子的事,不能因为疫情缩减预算。“不能出国旅游,干脆就把国内蜜月行安排得更丰富些。”
在她看来,这些大额花销不能算报复性消费,除此之外也并未刻意减少其他消费。疫情只是影响了花钱的时间和方式,不影响这些必要的支出。
徐晓晓并非个案。2021年,记者身边就有很多人在疫情散发的间隔期,幸福地实现了国内游和周边游。去年的清明、五一、国庆等重要节假日都无大重大疫情,数据显示,2021年这三个节假日期间,全国大部分旅游景区的出行人数一度恢复至疫前水平,旅游收入也恢复至疫前的七八成。
对此,《指数报告》调取了2019年初至2021年底位于天津、重庆、武汉、郑州等新一线城市的八条代表性街道的季度销售数据,发现这八条街道的季度销售额度和季度销售笔数高峰大多出现在2019年四季度,谷底大多出现在2020年一季度。此后,消费显现出复苏趋势,但除去苏州方洲路外,其他七条街道均未恢复至疫前峰值水平。
当然,结合其他季度《指数报告》所选取的其他街道情况来看,少数街道已于2021年一、二季度赶超了疫前峰值,不过上升趋势未能保持住。
整体来看,疫情对各城市街道的冲击似乎只短暂持续了一两个季度,随后便进入了复苏阶段。尚未补足的消费规模缺口,主要源于疫情反复且多点散发所导致的线下餐饮业、娱乐业的萧条。
长期在恢复,短期有波动——这或是2021年全国居民消费恢复的真实写照。
“很多时候并非不想消费,但是疫情期间逛街少了,堂食也减少了。疫情前常去的电影院、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场所关了不少,时间长了也就变得宅了。”徐晓晓提到了“90后”的几个重点消费场所,都或多或少受到了波动性冲击。
专家分析,于个体而言,消费很大程度上是被动减少,一旦实现了防疫平衡,消费就能恢复且不会有明显的时滞性。
2
三类结构逐步调整
如果说消费规模的变化较为显性,那么消费结构的变化则相对非显性,包括消费品类、消费渠道和区域经济结构的变化等。
“已经两年多没买包了,还取关了很多有关奢侈品的公众号,省出来的钱用来办了健身卡,约了私教,还上了一些理财课。身体健康和个人能力提升比包包更让人有安全感。”在一线城市过着精致单身生活的白丽莎,也代表了一群人的消费观改变,即开始更关注长远计划带来的安全感。这部分人群的消费结构,明显更加“健康”了。
《指数报告》对GDP百强城市(2020年)中约100万居民的2021年信用卡消费数据进行随机抽样,设置了300多个数据标签进行分析后,得出了2021年居民消费健康度的具体表现并对城市进行了综合排序。在2021年居民消费健康度20强城市名单中,天津、上海、北京、杭州、成都分列前5名,整体表现良好。
2021年,一线城市表现得更加突出,北京和上海尤其稳定,每个季度排名都位列前茅。而以杭州、南京、重庆为代表的新一线城市,在部分指标上表现良好,在部分指标上表现相对靠后。
可以说,结构变化不仅体现在个体消费结构上,还体现在不同城市之间的居民消费能力、消费观念的差异上。
数据分析显示,在宏观不确定性增强的当下,一线城市居民的“不安全感”或许更强,思想意识转变更快,也更有能力和渠道去及时调整个人的收入和消费结构。而新一线城市的消费基数及基础设施发展较快、人口净流入量巨大、外来务工及流动人口需求不稳定等因素,前期一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引导的“先消费,后挣钱”“拆东墙补西墙”等不良消费观,对于新一线城市居民影响相对更大。
与之相对,一些三四线城市的居民消费健康度呈现明显向好趋势,尤其是湖州、廊坊、滁州,均在下半年发力跃居上游。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城市对于疫情防控常态化的适应力或相对更强,且全国范围内下沉市场的消费空间、消费潜力正在逐步显现。
与此同时,线下消费减少、线上消费增多的结构变化也十分明显。我们特别调取了GDP百强城市中新一线城市的夜间消费数据,并区分出线上渠道和线下渠道。其中,线上消费相比线下消费的增速更为明显,说明一些基于直播带货等线上消费的夜间经济正在迅速发展,增速或已超越了线下渠道。
3
消费扩容的韧性和潜力在哪?
2021年,国内经济在变化中向好,消费的韧性已有所体现。
商务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5%。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5.4%,重新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
从具体的城市表现来看,一些城市的稳健表现已经具备了较好的韧性。
一方面,《指数报告》显示,天津在2021年的居民消费健康度总榜单中位列第一。这很大程度上说明,2021年,天津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后较为迅速地适应了新发展阶段,较为有效地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的平衡。
专家分析,虽然天津在经济增速和个人收入上相比一线城市有一定差距,但或许正是因此,天津居民不过分超前消费,也较少大额支出,显得更加量入为出。再加之京津冀城市圈的政策优势、人口流入红利等因素,辅以及时有效的针对性举措,使得天津在调整消费结构、提升居民消费健康度等方面成效显著。具备类似表现的,还有杭州、成都、南京、重庆等新一线城市。
另一方面,消费下沉政策为三四线城市的消费扩容提供了优渥土壤。随着共同富裕、数字经济、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的不断推进和落实,以社交电商、直播带货等为代表的新消费形式逐渐成为主流,使得三四线城市“小镇青年”“自由职业者”等群体有了消费升级的观念和途径。
尤其是外卖员、快递员、网络主播等与互联网经济息息相关的从业者,他们的自主性、创造性较强,能够根据市场需求快速响应并进行改变,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低线城市的消费增长。
这些新变化和新趋势,也说明了消费扩容的韧性和潜力,存在于北上广深之外的广袤土地上,也存在于直播带货、乡村旅游、网红打卡等线上线下的消费新气象中。
(文中受访对象皆为化名)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