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网上曾流传了这样一个梗:
亚洲家长对成绩的理解跟别人不一样的。
西方家长认为A是Great(超棒), B是Good(很好),C是Average(正常),D 是Okay(还行),F是Bad(差)。
但亚洲家长觉得A是Average(正常), B是Below average(低于正常),C是Can't have dinner(今天不许吃晚饭),D是Don't ?come home(不许回家), F是Find a new family(去别人家过吧!)。
01
澳洲华裔家长的
焦虑
澳大利亚亚裔给人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除了重视孩子教育以外,再有就是焦虑。
如何考取精英中学?怎么才能获得私校奖学金?哪些补习学校最好呢?这些信息总是能引起热烈的讨论。
在诸如澳洲华人比较聚集的城市-悉尼、墨尔本等,具有东方特色的“补习热”,吸引着众多家长为孩子报名。
各种辅导班,既包括与孩子日常学习有关的专业知识,也包括中文、乐器、舞蹈、领导力等文化和艺术课程。
一位华裔妈妈说:“我在国内从来没有为孩子报各种课外班,就是为了给他一个快乐的童年。没有想到来到这里后,我却没有坚持住自己的想法。“
“尤其孩子整天说,谁谁又报了哪个补习班,学校教的知识他们都学习过了,最终因为高考压力,我不得不掏钱支持了。”
一位毕业后就从事补习行业2年的苏先生表示:“在做辅导行业的2年多时间里,感触最深的是,华人似乎不管走在哪里,都很难摆脱应试教育这个观念。”
“我接触到的不少学生家长,都不惜重金送孩子来我们这种私立的补习班。对于一个中产家庭来说,孩子补课费是一笔不小的支出,但却必须支出。”
一位在多所精英中学任教的校长都承认,
他所教的精英学生
大约有一半接受过私人辅导。
但并非所有的父母都认同课外补习,悉尼科技大学社会与政治系的副教授Christina Ho博士说,她不认为赚大钱、有一份光鲜亮丽的工作或读取精英学校才算成功。
“一位来自中国的妈妈甚至因为受不了这些信息的狂轰滥炸,而毅然决然地决定退了群。”
70年代,随父母从香港移民澳大利亚的Christina Ho,曾就读于一所精英中学。但如今成为2个孩子妈妈的她,却并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像她一样长大。
她更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们幸福、快乐,茁壮成长。
02
移民之间的
代际鸿沟
曾在《Aspiration and Anxiety: Asian Migrants and Australian Schooling》一书中展示了移民家长在子女教育方面不同看法的Ho博士指出,
来到澳大利亚的第一代移民对成功的定义可能相对狭窄,而这种价值观所带来的结果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职业都有很高的期待。
“这就是为什么第一代移民家长几乎执意要他们的孩子成为医生、会计师、牙医、律师等。”
她认为,
相比第一代移民,
在澳大利亚经历过基础教育的第二代移民
在教育和职业方面的忧虑感相对要低。
比如她自己,因为了解澳大利亚的教育,所以她清楚知道即使自己的孩子没得获得99分,也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失去了光明的未来。
“我知道他们还有其他上大学的途径,就算不上大学也并不意味着你没有光明的未来。”
“尤其是对那些移民更长时间的华裔来说,他们更有机会把成功定义得更加广泛。”
出生在悉尼的华裔二代Scott Yung,其父母在29年前就创办了一家课外辅导学校,他也从小被父母要求在自家辅导班上课,就连周末都不放过。
之所以如此严格要求他,是因为父母想要让他未来能成为一名医生、律师或者牙医,而想要报考这些专业通常需要拿到最高分。
他如父母所愿考上了一所著名的精英中学-Sydney Boys High School,但直到他上了这所精英中学后才发现,除了学业之外,自己缺失了很多重要的能力-公开演讲、领导力、社交和理财能力等。
而这些都是步入社会后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要素。
让他值得庆幸的是,因为在英式橄榄球等体育活动上的表现,他收获了自信。
Yung说:“我知道父母很不容易,他们希望我不要过像他们一样过那样的苦日子。”
“但我认为快乐最重要,否则就没有资本谈成功与否。”
03
生存本能
让亚裔凸显学术优势
拉筹伯大学高级讲师陈旸斌博士认为,这一现象的背后还有两个字——生存。
“大家都要生存,你要脱颖而出就必须发挥自己擅长的优势。”
“对于亚裔,华裔来说,第一代的他们缺乏语言优势、信息优势,于是就不由自主选择自己能占优势的领域,所以学术就成为了华裔抢占的优势。”
“其实这也是澳大利亚幸运的地方,大家的选择是多元化的,每个人也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发挥专长。”
正如一位华人妈妈所说,我们亚洲移民不拥有“让孩子放学后痛快玩耍”的奢侈。
Ho博士说,上好中学、好大学可以是跨越社会阶级的途经,尤其对于可能缺乏语言能力或人际网络关系的第一代移民家长而言,教育方面的投入成为他们的希望。
但她提醒家长们可能会忽略的一个问题是,孩子在这些学校也许只能与亚裔同学交朋友,这会让他们步入社会后在接触其他文化背景的人时可能会存在困惑。
04
澳洲高考内卷
与此同时,鸡娃的背后,也产生了所谓的内卷。
在澳大利亚的公立和私立学校都有过教学经验的华人教师韩女士承认,
华人学生
在澳大利亚所面临的“内卷”
已经愈发严重。
这位从业长达16年的教师指出,
与中国不同的是,
面临内卷的华裔学生往往是分数比较高的人群。
他们往往想通过课外辅导考更高的分数,从而攻读医学、建筑等竞争激烈的专业。
但她认为,澳大利亚高等教育资源总的来说较为充足,大学的招生人数相对能满足应届毕业生的需要。
“亚裔本身一直都十分注重教育,内卷也就慢慢在卷动起来。”
为了实现孩子的志向,一些家庭付出了额外的努力。“但我不认为为了自己的志向而努力是错误的。”
她认为,虽然一些观点认为课外辅导产业是贩卖焦虑、推销梦想,但这个产业也符合了学生的需求。
“大家都是‘用脚’选择的,没有被谁逼迫去补习。说实话,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需要课外补习。”
在悉尼大学攻读物理疗法的华裔学生Tracy Kuo说,她当时的数学能力远远领先教学大纲,但英语与学校同步。
“补习给我提供了更多信息,让我参考……相比于学校只提供一种视角,补习班则会提供更多见解和观点。我认为这是有益的强化。”
“我觉得补习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
虽然亚裔移民的确令西方整体教育环境变得更为紧张和充满竞争,但其实,鸡娃在西方国家是原本就存在的,它就是“密集型育儿”。
很难确定密集育儿什么时候成为了许多父母坚持的标准,但它似乎是为一个经济不平等日益加剧的时代而设立的。
精细育儿的一个特点是,父母会花大量的金钱和时间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上好的学校,给孩子安排丰富的课外活动,同时要求更严,期待更高。这不就鸡娃吗?
正如石冢所描述的,密集育儿是目前许多家庭无法企及的理想。
未来,尽管有些家庭有资源去实行这种做法,但其他家庭却无法实施,这种做法可能会复制甚至扩大后代的不平等。
总之,如果一个教育系统高度分层,而且在孩子很小时就能预先确定他们的未来,那么这个教育系统就会引发家庭之间的“育儿战争”,所有被卷入的家庭都想要给孩子最好的成功机会。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