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逃离悉尼前的拍卖
这是逃离悉尼的真实故事。
坐标:悉尼郊区,区号2077的Milner Avenue Hornsby,离CBD30公里之遥的地方。
一栋3房极其普通的独立屋拍卖即将开始,在房子前庭,投标人散开在马路俩边,附近的邻居们牵着狗儿,在“观敌瞭战”,心下预测着有一场厮杀场面即将来临。
来自广东梅州的Rich 夫妇也埋在人群,这是5月底寒冷的星期六早晨,数十名“充满希望”的买家参加了拍卖。
房屋指导价在110万左右,街道上几乎人满为患,每个买家人警惕着望着渐多的人流。
Rich 说,悉尼的房屋拍卖就是地产中介狩猎买家的“地狱”,这是他从本地媒体学到的新名词。
他也参加了上上周末的一次拍卖会,那是一个高出指导价40万澳元的成交, Rich 甚至没有胆量举起一次手。
拍卖开始了,他与有孕在身的太太互相紧握着手,注视着一场明知没有希望的狩猎。
一场短兵相接的肉搏战在十分钟内就告结束,指导价只是个摆设,价格呼遥直上,最终175万澳币成交。
中介咧着嘴,笑嘻嘻地朝他的战利品走去 -- 同样是一对夫妇,但不是Rich 家。
那个唯一的赢家不知是喜悦还是惊呆了,一丝惨胜的余光扫射着散去的人群,在他们脸上看不到丝毫得意。
这样类似的场景,今年几乎每周都在悉尼上映,每次只有一个赢家, 其他都是背景板, 都是把价格扛起来的有功之臣。
2、难舍离
Rich 夫妇技术移民来到悉尼, 不是富二代,不是北上广的幸运儿,首付依然是双方父母“垫资”,预算是100万澳币的独立屋。
公寓已经无法考虑,妻子很快临盆,需要父母照顾。以前一直在Chatswood 租房住, 但去年年底开始的房价狂涨,已令到他必须提前购房,按照华人的习俗,怎能没有一套房子属于自己呢?
可惜近半年的看房路,就是半年沮丧的经历,从Chatswood 到Gordon ,从Warrawee 到刚刚的Hornsby,一路向西,一路北离,遥远的Hornsby 没有150万几乎没有选择了。
Rich 在悉尼一家玻璃厂做事, 西人老板在墨尔本有分店, Rich 已经谈好了后路,那就是搬到墨尔本去,100万澳币的预算,听说足以在墨尔本CBD25公里内找到理想之屋。
悉尼地产之飞涨尽人皆知,还有更令人沮丧的是,Rich 遇到指导价不透明在二手地产中盛行。
澳洲卫报分析了5月22日前二周,公开披露的悉尼30处房地产,有29处的售价超过了其指导价,其中有2处的售价超过了60万元。
内西区的一所房子以高于指导价的625,000澳元售出,另一所以高于60万澳元的价格售出。其他房屋的售价分别比指导价高出420,000、360,000、330,000和291,000澳币。
靠着这个小技俩,悉尼中介们制造了一场又一场拥堵的场面,也让一个又一个Rich 被逐出房市。
Rich 说,像他这样30岁出头的工薪年轻人,正在被排除在市场主流之外。
如果没有中国父母的赞助,他们的购房之路将更加遥远。
3、悉尼之痛
中国古时有位皇帝,逢天下饥荒,下臣奏曰:百姓无粮,皇上道,“可食肉乎?”
澳洲版本就曾上演,以前的一位澳洲副总理巴纳比·乔伊斯(Barnaby Joyce)曾提出,悉尼并非唯一可买的地方,人们应该考虑搬迁到遥远的乡村。
这是他接受ABC电台采访时的回应,他说,如果你想轻易看到悉尼歌剧院和大桥,就得接受更贵的房价。
“我真的建议人们该搬到Charleville 或 Tamworth。”(注,离悉尼500公里外的地方)。他说。
前总理特恩布尔也曾告诉电台主持人,需要“掏钱”给孩子买房而引发众怒。
但很多家长知道,这并不是什么玩笑。
新州女州长贝瑞吉克莲(Gladys Berejiklian),几乎每次竞选谈到施政纲要时,都会“吹嘘”悉尼住房的可负担性将会严重关注。
她把让悉尼人买得起房当成优先重点之一,她曾说,“悉尼首要的也是最大的挑战是供应不足”。
此话也有半分道理,以前一个悉尼开发商就说过,悉尼独立屋房价为啥高,看看地图就知道了,南北两个大的国家公园不能动,中间也画了好几块大的Reserve, 只能一路往西。
悉尼是“全球最棒的城市”之一,是一座几乎完美的城市,但就是因为完美导致了生存的痛苦。
有多少人辗转反侧,难以入眠,只为在悉尼真真正正有个家。
据说,40岁以上首次置业买家正逐渐变得平常,即使你周薪过1100澳元(每年近6万), 基本没有运气在悉尼市区30公里找到预算内的房子。
据统计,悉尼四分之三的地区中的大部分住房,是普通家庭所买不起的。
十年前可不是这样,买家可以轻松地在悉尼的西区、南区和西北区的大部分地方找到便宜的房子。
一场普通人被逐出悉尼的运动,正在轰轰烈烈的进行中。
随着西南铁路线周围新的基础设施建设的兴起,那里的可负担住房也在消失。
即使如Blacktown,如其名“黑镇”,所谓悉尼曾经“最中东化”的一个区,今年只有20%左右的房子是可负担的,而在2005年,这个比例75%。
4、爱“尼”不容易
无数悉尼留学生拿到身份, 第一份呼吁几乎都是:“悉尼太贵了!”
经济不好,挣钱交税,买房都不敢提,华人心目中,租房子是不划算的。平常更是不敢下馆子、不敢生病。
水电煤太贵,在刚毕业的留学生看来是天价账单。许多人吐槽,交通太贵,去哪基本靠走,都练就暴走一族的范儿了。
梅州人Rich 就是这样一个翻版,吃饭太贵,基本在家自己做,悉尼即使普通餐厅,吃个澳洲早餐,20澳元就没了。
酒吧里的啤酒都10澳元了,周末浪漫一下的鸡尾酒20澳元立马消失。
这是一个非常心痛,内卷与躺平的话题。这是一个房子与生存的问题。
假设你一直没买房,2011年,月薪5000澳币,房价60万。
2021年,工资没涨多少,也就5500,房价已经是200万,这是悉尼现状。
悉尼穷人与富人的收入在分化,资产更加在分化。
其实你根本就不明白,分化的结果有多残酷。
这也导致澳洲的城市也在分化,悉尼一骑绝尘,唯一的“特大城市”
墨尔本看似与悉尼平起平坐,但论到物价及房价,归于二线城市吧。
三线城市,阿德莱德、布里斯班、堪培拉以及西澳Peth 等一众首府城市。
城市分化的同时,活在这些城市人的资产自然也在分化。
举个简单的例子。
2011年,阿德莱德一套房30万,悉尼一套房80万。2021年,阿德莱德一套房60万,悉尼一套房250万。
10年时间,从2倍到3倍,差价却是从30万到170万。一个悉尼的差价,就是30多年人生的差距,就是财富自由的一线之隔。
看结果都涨了,但是涨幅却完全不一样,澳洲“三线”城市普通人的资产扣除通货膨胀,几乎原地踏步。
2011年,很多普通人,使使劲,蹦一蹦,还能买得起悉尼。
2021年,就算是撑杆跳,悉尼早已经是买不起的悉尼了。
5、结语
梅州人Rich 说,这就是现实,悉尼的生存正在转化为一场彻底的“淘汰制”。
如果你选择了悉尼,那就意味着要比其他人付出更多的努力与汗水。
或许当梦想最终实现,得到的也是多于其他人几倍的成就感。
Rich 与妻子在悉尼结识,曾告诉她:“择一城终老,遇一人白首”。
但他们选择去他乡,选择一个夜晚可以安静入眠的城市终老。
他说,“你没钱,对不起,别去悉尼了!”
*注:文中Rich系真实人物的化名,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以上内容转载自澳洲财经见闻,会火对内容或做细微删改,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