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印度都有着成为南亚霸主乃至世界大国的梦想。
特别是在2014年莫迪就任印度总理后,其雄心勃勃的印度复兴梦想更是从未止步。
当中国制造席卷全球的时候,拥有丰富而廉价年轻劳动力的莫迪政府也开始致力于争抢制造业的“生意”。并且印度政府出台了不少政策,积极拉拢苹果和特斯拉等科技巨头前往印度投资建厂。
然而,当疫情袭来,印度苦心发展的制造业却并未交出合格的答卷。
在世界经济一片哀鸿之中,印度民众惊奇的发现,“印度制造”不仅无法独善其身,甚至比不过“越南制造”和“印尼制造”。
1、莫迪的“印度制造计划”
一直以来,印度都有着超越其近邻中国的民族梦想。经过多年的发展,当印度在IT与制药行业已取得巨大进展时,其又将目光锁定在制造业。
因为在印度看来,以制造业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制造业可以为印度变成世界强国“夯实基础”。
2014年9月,为了撬动印度巨大的市场潜力和利用丰富廉价的人力资源,刚刚坐稳总理宝座的纳伦德拉·莫迪就在印度国内掀起了一阵锐意进取的改革之风。
作为在尼赫鲁(圣雄甘地的革命战友、印度首任总理)之后最具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印度领袖,凭借之前在古吉拉特邦的政绩,不论是民意基础还是执政能力,莫迪都有着堪称完美的领袖风范。
于是,当中国正处于制造业向“智造业”转型的巨大振荡期时,莫迪很快便亲自操刀,为振兴印度经济量身定制了发展“印度制造”的关键性计划。
在这项“印度制造”计划中,莫迪政府希望通过鼓励外商直接投资、降低行业准入标准、改善国内营商环境,将制造业占印度GDP的比重从15%提升至25%,并为每年进入劳动力市场的1200万印度年轻人创造就业。
也正如莫迪预料的一样,当时的印度的确是发展制造业的绝好机会。
根据德勤全球制造业竞争力指数,印度在2014年的制造业竞争力位居全球第四。
如果不考虑基础设施与监督管理的障碍,印度具备成为制造业巨头的几乎所有的关键因素:人口红利、具有吸引力的国内市场、运输与劳动力上的比较优势、对美元相对较低的汇率,以及低政治风险。
2、印度制造,短暂的辉煌
2014年,就在莫迪提出“印度制造”计划的当年,印度GDP增长率就达到了7.41%,超过了同期中国的7.3%增长率,一度成为国际焦点。
凭借利好的政策和国际关注度,占印度制造业比重为20%,而且在设计理念、销售渠道等方面更贴近欧美高端市场的印度纺织业率先迎来了发展的热潮。
据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的一项研究报告显示,经过多年发展,印度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纺织品服装生产国,吸纳了超过3500万人口就业,也是唯一有能力与中国在纺织领域进行竞争的国家。
发展纺织业只是振兴印度制造业的第一步,真正受莫迪政府重视的还是以重工业为主的汽车行业。凭借劳动力优势和与西方国家不错的交情,在2014年的时候,印度的“汽车之城”浦那就已吸引到了数千家汽车制造商投资建厂。包括奔驰、大众、菲亚特和福特等都在印度设有工厂。
在浦那的大众工厂,有3500多名员工,每年能够生产13万辆汽车。并且,印度的这家大众工厂拥有完整的生产系统,而生产所需的零部件也多数是由印度本土供应。梅赛德斯奔驰的工厂也和当地供应商建起紧密的合作关系。大约三分之一的奔驰部件都打着“印度生产”的烙印。
除了国外知名的汽车厂商,在印度汽车市场占领半壁江山的印度最大的汽车生产商塔塔汽车公司也在浦那设立了工厂。塔塔汽车公司拥有捷豹和路虎等知名品牌,产品常年出口世界各地。
不仅是浦那,在印度政府对“印度制造”的大力支持下,无论是孟加拉湾岸边的金奈,还是南部城市班加罗尔,都成功吸引了国外汽车公司在当地建厂投资。
而印度政府似乎也将汽车制造业作为了推广印度制造的榜样,在宣传印度制造的网站里,印度将汽车和汽车零件列为了第一、第二位。
除了纺织业和汽车工业,借助中美贸易战的机遇,印度在消费电子业也获得了不小的发展。
在印度制造的计划中,为实现2020年电子产品“净进口为零”的目标,莫迪政府在2017年初批准了总额达15亿美元的特别奖励计划和关键性的“阶段制造业促进项目”。
由于投入了巨额补贴和奖励资金,在特别奖励计划与关税大棒的“恩威并施”下,地处新德里东南郊的新兴工业城市诺伊达已经吸引到了包括VIVO、OPPO、三星等一百多家的手机制造商投资建厂。
借助这些手机巨头的聚集效益,诺伊达从组装厂向手机上游厂商不断扩展,已经形成了一个手机制造的产业集群。
有投入就会有回报,在高额的资金补贴和奖励下,印度在2019年生产了超过总产量5亿部手机,成为了仅次于中国的世界第二大手机生产国。
3、疫情,打回原形
猛然一看,好像“印度制造”即将取代“中国制造”走向全球,但事实却并非如此。雄心壮志总是需要与之匹配的机遇和综合实力,而印度却并没有这样的机遇和实力。
相比我国加入WTO后的15年稳定发展机遇期和拥有全球207个工业门类的实力,印度仅在中美贸易战后享受到了3年的发展红利期,并且由于其急功近利的发展理念,印度从始至终都没有建立起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
据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2020年全球营商环境报告》,印度依然是全球难做生意的国家之一。而关于印度制造,英国《金融时报》评论称:印度制造名字取得响亮,但却像是“海市蜃楼”,根本无法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工厂。
以印度高铁为例,自去年印度国产最快列车“致敬印度”号开始运行后就事故不断。并且,从速度方面来看,最高实际运营速度仅为160公里的“致敬印度”号根本不能被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高铁。
不仅是高速铁路,印度政府引以为豪的智能手机产业也并未达到其预期目标。尽管已经花掉了数额不菲的特别补贴资金,但现实是印度企业所需要85%的零部件依然无法自给自足。
印度本土只能进行组装、测试和包装等低技术含量的加工操作,大部分零部件还是需要从国际(也就是中国)市场进口。以目前的水平来看,印度至少需要10年才能打造一个自给自足的制造业生态系统。
并且,由于印度经济在新冠疫情中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其在2020年GDP增速为-7%,政府债务占GDP比例从68.1%升至89.3%,已超出60%的国际公认警戒线,创下印度自1980年开始统计这项数据以来的历史新高。
经济衰退导致印度无法对“印度制造”继续进行投入,而没有了投入的印度制造自然也就没有了往日的活力。
事实也正是如此。相比中国强大的供应链和应急反应速度,印度连基本的生活必需品都无法自给自足。特别是在新冠疫情爆发后,印度更是成为了人间炼狱。
即使距离提出“印度制造”计划已经过去了7年,但在印度,不要说呼吸机这样的医疗设备只能通过国外来实现快速供应,就连口罩、医药材等基础设备印度都无法自给自足。
事实上,不仅在全球市场,印度制造的商品不会受到青睐,就连印度消费者自身也对印度制造提不起兴趣。
据《印度斯坦时报》稍早前援引调查报告显示,有83%接受调查的印度消费者表示,中国产品的价格和质量的双重优势,无可替代。
而《印度教徒报》曾报道称,在印度教的“点灯节”期间,市场上销售的诸如灯具、熏香、烟花、神像等相关产品,也几乎都是产自中国。
无论印度是否愿意,“印度制造”的崛起之路依旧漫漫无期。与服务业不同,制造业的发展无法进行弯道超车,只有印度老老实实沉下心去提升其经济结构和水平,印度制造才能拥有真正的未来。
*以上内容转载自澳洲财经见闻,会火对内容或做细微删改,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