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欢迎来到全球鸡娃时代。身在海外,华人为何还

在澳大利亚澳洲新闻




内卷:网络流行词,是指当社会资源无法满足所有人的需求时,人们通过激烈竞争来为自己获取更多资源。

鸡娃:网络流行词,是指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虎妈”“狼爸”们不断地给孩子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地让孩子去拼搏和奋斗。

01、在中国,“剧场”里已没人敢坐下

近期,一部名为《小舍得》的电视连续剧在中国热播,引起巨大社会反响。这是一部关于教育的电视剧,呈现了由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校外培训机构组成的中国教育生态环境现况。一时间,关于“鸡娃”、“内卷”的全民讨论蔚为大观。

曾经,“精英教育”作为“鸡娃”的前身,只发生在少数有经济条件也有国际视野的家庭环境之中,小时候学个乐器或参加几个竞赛已是脱颖而出的履历,现在可不一样,从幼儿园就要开始报各种补习班、兴趣班。

补习班是对学校语数外等主课的额外补充学习,至于兴趣班——如果你对“兴趣班”的认识还停留在琴棋书画你就out了,现在有编程Python、C++、剑桥英语、高斯数学等“兴趣班”,这些名字听上去是不是连你一个成年人都提不起“兴趣”?没关系,在家长眼里,只要能考级、拿证、为孩子的升学简历做背书,通通安排上。

网上曾流传一对复旦大学毕业的年轻父母为他们的孩子幼升小申请名校准备的个人简历,内容洋洋洒洒十几页:2岁识字,3岁中英文双语阅读,幼儿园大班中文识字量就达到1500字,还能背100首古诗,每年阅读英文书500本,每周坚持写3篇周记,足球、游泳、钢琴、街舞样样精通,有150幅涂鸦作品,围棋还拿了11级证书,放假还去过日本和东南亚旅行。很多人叹为观止:就算咱们申请全球五百强企业的简历也可能只是one page(1页)啊。

几乎所有的中国父母都在少则一两个多则数个孩子相关微信群里:学校老师家长群、无老师的家长群、培训班群、以及其它各种自发组成的鸡娃群。这些群的主功能是交流鸡娃信息,副作用是源源不断地制造焦虑。

因孩子而起的焦虑,最终当然要转化到孩子身上,家长无法自己解决这份焦虑,只能加倍鸡娃,而往往忽略了未成年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无法按照成年人的水准来衡量的。

鸡娃内卷的风气,让这届孩子从小无法建立健全的自我评价体系,一切都以和他人比较为前提,做任何事情都要比较,都要做到最好。然而,不可能每个人都是最好,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

中国21世纪教育研究院的一份全国调查显示,中国中学生有自杀意念的占17.7%,自杀未遂的占2.7%。这大概意味着每6名学生当中就有1个人有过自杀的意念,每14名中学生中就有1个人制定过自杀计划,每37个中学生中就有1个人采取过自杀行动。

而《2020大众心理健康洞察报告》显示:中国有3000多万青少年被抑郁症所困。

每当有跳楼事件曝光,家长们长吁短叹感同身受,然而第二天还是该干嘛干嘛,谁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孩子跳楼了而猛然决定从此放弃鸡自己的娃。一方面是怀着侥幸心理:我的孩子心理很健康,不至于。

另一方面,又有什么办法呢?在当今的环境下,放弃鸡娃,就等于放弃孩子的整个人生。对很多人来说,鸡娃早已不是为了培养出类拔萃的精英,而只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不要掉队垫底!

有人用“剧场效应”来诠释这种状况:就像一群人在剧场里看演出。刚开始每个人都坐着,大家都能安心看到表演。突然,有一个观众站了起来。于是,周围的人为了看到演出,也被迫站起来。到最后,所有观众都站了起来。但这还没完。很快,有人站上了椅子,有人搬来了梯子。每个人都付出了比坐着更高的成本和代价,却失去了本来的体验。

但问题是,没有一个人敢坐下。你坐下,你就啥也看不见了!

02、移民后,海外华人的虎妈战歌

中国那边的剧场里大家纷纷站起来甚至往椅子、梯子上爬了,如果你以为在“海外剧场”里人人都还淡定地坐着看戏那你就错了。海外华人鸡娃根本不是新鲜事,亚洲式父母的教育方式早已在欧美声名远播。

笔者的儿子今年14岁,在墨尔本读9年级。某次考试他回来报告说得了B,笔者忍不住皱皱眉,随口说一句“怎么只得了B”,顿时引来该名少年抨击:“你知道吗妈妈,Asian Parents(亚洲家长)对成绩的理解跟别人不一样的。别的家长认为A是Great(超棒), B是Good(很好),C是Average(正常),D 是Okay(还行),F是Bad(差)。”

咦,我好像在哪里听过这个梗。笔者笑望着儿子问道:“那我们亚洲家长呢?”

“亚洲家长觉得A是Average(正常), B是Below average(低于正常),C是Can't have dinner(今天不许吃晚饭),D是Don't ?come home(不许回家), F是Find a new family(去别人家过吧!)。”

我笑了:“嗯,对啊,我是亚洲家长,所以B就是below average啊,希望你下次能考个average的A,没毛病!”少年竟是无言以对。

玩笑归玩笑,也许有点夸张,但作为海外华人家长,你就问自己一个问题:ABCD那几个分数,你心中的释义更接近于哪种呢?你觉得D还OK吗?

早在十年前,世界闻名的鸡娃鼻祖美国华裔虎妈蔡美儿(Amy Chua)就创造了“虎妈式教育(tiger parenting)” ,凭借着她的高压鸡娃手段,她的两位女儿先后进入哈佛就读,另有音乐艺术等无数成就。

蔡美儿(右一)和丈夫及两个女儿

虎妈的近乎不近人情的严苛育儿方式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社会引起巨大争议,面对争议,蔡美儿自信地认为:“我对我的教育方式很骄傲。我认为孩子在很小的时候,中式教育可以为孩子构筑自信,并认识走向卓越的价值。等到孩子十三四岁,家长可以适当给孩子多些选择。”

蔡美儿的严格家教,传承于她的父亲,一位从来不允许女儿做第二名的严厉学者。父亲蔡少棠是位菲律宾华人,年轻时代赴美留学,拿到麻省理工博士学位,后任伯克莱大学电机系教授。蔡家共有四个女儿。蔡父有很多严苛的家规,诸如女儿们在家必须说中文,不小心说了英文就会被筷子抽,女儿的成绩单上,只有A才能过关。

结果,蔡美儿和三妹蔡美文成为哈佛博士,二妹蔡美星是耶鲁博士。最值得一提的小妹美音。蔡美音是一名唐氏综合征患者,但严格的父母仍要求她“在能力所及的情况下做到最好。”结果,蔡美音在残奥会勇夺两枚金牌,在沃尔玛工作,也成了家,仍在练习钢琴。

父亲的教育方式在女儿们身上获得了成功,这令蔡美儿坚信,一个人的成功或许跟天生资质无关,真正关键的是教育。

蔡美儿以及她所代表的中式鸡娃教育方式给当时的美国主流社会带来了飓风般的震撼。《时代》杂志评论说:“当一个国家举国对一件事情反应强烈时,你就会知道,这件事情触及了他们的神经,蔡美儿做到了,她戳到了我们的痛处。她质疑我们养育孩子的方式,质疑我们的孩子的学术成就,质疑今天我国是否有能力与别的国家竞争。”

而恰巧的是,《虎妈战歌》发表前一个月,正好是全美年度“国际学生能力测评”(PISA)结果公布,美国学生成绩整体第17,而首次参加测试的上海学生总体第一。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谈到教育时忧心忡忡,“美国已处于‘东方号时刻’,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在我们习惯于领先的领域,另一个国家已经开始超越我们。”

最近看到新闻蔡美儿及其丈夫爆出不道德丑闻,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略过。

03、身在海外,华人为什么还要鸡娃?

在最近20年移民海外的新移民群体中,让下一代能在宽松的教育环境中成长是排列在移民动因的前三位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放眼望去,海外华人真的在无忧无虑地享受宽松的教育环境吗?由华人创办的各种课外补习班在海外铺天盖地,澳洲各种精英学校(澳洲的精英学校是公立学校,全凭考试成绩入学)里清一色亚裔面孔,每年VCE(维州的高考)状元被亚裔包揽,便可回答这个问题。

你以为那些考入精英学校的华裔(或亚裔)孩子以及那些高考状元都是基因好?亚裔孩子真的天生擅长数学?不,世界上根本没有躺赢那回事!

每个周末,当白人孩子们跟着父母去海边游泳或骑单车,整个墨尔本城市各个角落穿行着许许多多背着书包去上学的华人孩子,对,周末,他们去上学。

华人孩子在周末去的是“周末语言学校(weekend language school)”,顾名思义,是只在周末举办的学校,他们通常是去学中文。不只是华人,日本、韩国孩子也会去周末学校学习日语或韩语等。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东亚各国基本都是崇尚教育的。

除此之外,如果你来到墨尔本的华人区Box Hill或Glen Waverley,你会看到很多写着中文招牌的课外补习班,以VCE高考补习班为最多,也有适合各种年龄层、各学科的补习班。笔者曾在周围华人家长圈中做过一个小调查,约50%的家长都曾经或正在将孩子(小学、中学都有)送进校外补习班,而如果将这个调查范围缩小到高中孩子的年龄层,这个比例可能更高,将达到80%以上。

至于包括音乐、体育、绘画在内的兴趣班,参与笔者调查的所有华人都表示自己的孩子参加至少一项、一般为三至四项兴趣班。

澳洲的华人或者亚裔移民为何仍然鸡娃?悉尼科技大学社会和政治科学副教授Christina Ho在她的著作《寄望与焦虑:亚洲移民和澳式教育(Aspiration and Anxiety: Asian Migrants and Australian Schooling)》一书中非常透彻地分析了这个问题。

她将亚裔移民鸡娃的动因归纳为两大因素。

一大因素是Aspiration(寄望)。在澳大利亚,来自中国和其它亚洲国家的新移民往往受过高等教育、具有良好职业技能,这是澳洲政府优选移民政策的产物。这些新移民本身就是教育的受益者,因此他们也将子女的未来寄托在教育上,他们希望良好的教育更让子女和自己一样、甚至比自己更成功。

另一大因素则是Anxiety(焦虑)。亚裔移民作为澳洲的少数族裔,往往缺乏当地人脉,在职场中遭遇“竹天花板”,甚至遭受种族歧视。他们对孩子的未来不仅怀有很高的期望,也夹杂着深切的忧虑。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未来发展中也许无法获得和白人同等的机会,因此迫使孩子加倍努力,以便用较大的自身优势来补偿较少的机会。

正如一位华人妈妈所说,我们亚洲移民不拥有“让孩子放学后痛快玩耍”的奢侈。

因此,同样是鸡娃,儒家思想的重教传统固然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而除此之外,海外华人的鸡娃动机中还混合着许多比中国的家长更为复杂的因素。

如果仍然用剧场效应来作比的话,“海外剧场”似乎是一个混杂着高椅和矮椅的特殊剧场,亚洲移民一进场就被告知只能坐在矮椅上,而当地白人坐在高椅上。于是亚裔移民们从座位上站起来似乎成了别无选择的选择,除非你只想有个位子坐着而并不在意看剧。

而往往,他们即使努力地站起来了,也才刚刚达到在高椅上稳稳坐着的观众的视野。如果他们心中还稍有一些可以称之为野心的东西的话,那他们就要付出更多努力来超过高椅观众,往椅子上爬,或者找个梯子。

当然,这个时候,高椅上的观众不乐意了。

04、被亚裔移民改变的澳洲教育环境

在这个特殊的剧场里,原本舒舒坦坦坐在高椅上的观众不乐意了。他们有的人对从矮椅上站起来的人怨声载道,有的,则干脆决定自己也站起来。于是,原本以宽松快乐著称的“海外剧场”也开始了循环无解的剧场效应。

近年来,对于亚裔孩子占领精英学校的担忧以及关于私人补习班的争议在澳洲媒体上屡屡成为热点话题。

由亚裔引领的校外补习班已在澳洲蔚然成风,甚至形成了一个产业,据估计,补习产业的价值已高达12.5亿澳元。

尽管有些人赞扬亚裔移民家庭对教育的重视,但另一些人则认为他们的“过于努力”给所有人增加了竞争风险。还有批评家甚至将校外补习班认同于作弊或赌博,是不公平竞争,他们发出呐喊:“亚洲父母已用补习文化毁掉了澳洲教育!”

用“毁掉”这样的贬义词是偏激的,但无论如何,亚洲移民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澳大利亚的教育环境。

也许是为了应对亚裔学生校外补习令其他人陷于劣势的不公平局面,也许是因近年来教育专家对澳洲整体教育水准提出忧虑,新州政府于去年开始在悉尼的公立中学推广“校内补习项目”(Bump It Up Program),这个项目令公立学校的所有学生都可以在校内享受免费补习课程。据称,在试推广的137所学校里,该项目成功提高了四分之一学生的读写能力和数学能力。

看,就这么着,高椅上的人们也站了起来!

05、精细育儿,西人的鸡娃

奋斗的亚裔移民的确令欧美国家的整体教育环境变得更为紧张和充满竞争,但其实,鸡娃在西方国家是原本就存在的,它就是“精细育儿”(intensive parenting)。

精细育儿曾经是局限于精英阶层的育儿模式,如今在大环境的改变下,精细育儿越来越成为美国父母养育子女的主导模式,并开始风靡欧洲及澳洲。

美国大西洋杂志的《Intensive Parenting Is Now the Norm in America(精细育儿已成为美国的主流模式)》一文中是这样描述“精细育儿”的:

父母会给孩子读书和讲故事,陪伴孩子玩耍、画画、做手工和上课外兴趣班。父母会和孩子讨论时事政治,进行思想和情感的频繁对话。会制定家庭规则,及时了解孩子在学校的状况,跟学校也会保持经常性的沟通……

精细育儿的另外一个特点是,父母会花大量的金钱在孩子身上,让孩子上好的学校,给孩子安排丰富的课外活动。

总而言之,就是为孩子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同时要求更严,期待更高。咦,这不就是“鸡娃”吗?

多伦多大学教授Melissa A. Milkie的研究结果显示,在北美,如今的职业妇女陪伴孩子的时间跟上世纪70年代的全职母亲一样多。

而Pew Research Center的一项近期调查发现,美国本科以上学历的父母中有71%每天给孩子阅读;父母本科学历以上的高收入家庭中,有将近一半的孩子在5岁之前就开始上课外兴趣班;在年收入超过75000美元的家庭中,有84%的孩子参加体育训练,64%的孩子做过志愿者,62%的孩子上音乐、舞蹈或艺术课;

事实上,传统上被视为佛系育儿的欧洲国家以及澳洲也开始改变了,全球发达国家的父母投入教育的时间和金钱都在增加。

换句话说,一个全球鸡娃的时代已经悄然开启了。

06、教育,一场关于平衡与舍得的修行

精细育儿也好,鸡娃也好,都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社会资源不平等现象的严重,父母只能采取更强烈、更注重成功的养育方式。

欧美的精细育儿和中国式鸡娃基本特征一致,都是花很多时间和金钱来培养孩子,对孩子有很高的要求和目标,不断激励孩子去拼搏和努力。

但这两种模式也并不完全相同,比如精细育儿更重视艺术、体育、领导力、志愿者精神等的培养,中式鸡娃则以学习成绩为主要核心,但最根本的区别则是体现在对孩子的激励方式不同。

斯坦福大学的研究认为,中国父母更注重用外力来推动,父母对孩子的高压力是主要的激励方式。而欧美父母更注重内驱力的培养,父母培养孩子的自我驱动是主要的激励方式。

而这份研究又进一步发现,外力推动和内力驱动,在激励孩子方面都是有效的,都会让孩子更可能走向成功。

在笔者对周围华人家长的问卷调查中发现,澳洲华人新移民群体中的家长大多数采取了比较接近西方精细育儿的模式,注重教育,为孩子选择较好的学校,送孩子去音乐和体育类的兴趣班,陪伴孩子参加户外运动。

他们心甘情愿地为孩子贡献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然而在谈到对孩子未来发展的期望时,他们给出了非常相似的答案:我只想要我的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将来可以自主独立,养活自己,便可以了。在这一点上,他们确乎已经摆脱了中国家长的成功焦虑。在澳洲,像蔡美儿那样超级鸡娃的华人虎妈肯定存在,但笔者认为只是少数派。

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华人家长的教育方式似乎还是比西人的精细育儿多了一些什么东西。你可以说是更严格一些,要求更高一些,或者使用更多的外力推动。

值得一提的是,接受笔者问卷调查的几乎所有家长都送孩子去周末中文学校,并且都在中文教育这个问题上花费了比其它方面更多的精力。似乎很多澳洲华人家长做的最鸡娃的事就是逼孩子上中文学校和坚持学习中文了。毕竟,中文这么难,而且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是学校以外的额外负担,因此他们缺乏内驱力,而家长们大多数都坚信中文是下一代不该丢弃的语言,所以只好动用更多的外力来推动,从而形成了鸡娃局面。

简而言之,澳洲华人家长形成了一种介于澳式精细育儿和中国式鸡娃之间的特殊教育氛围。

事实上,我们也可以观察到,与过去简单粗暴的高压模式相比,现在的中国家长正在更多地重视对孩子内驱力的培养,同时也并未放松外力推动。而注重教育的欧美家长也对孩子提高了标准,增加了必要的外力推动。

内外兼修,这对任何国家的家长来说,无疑都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难怪有人感叹,育儿就是一场修行啊。

精细育儿也好,鸡娃也好,外力也好内力也好,最重要的是了解自己孩子的情况,采取符合自己家庭的方式,把握好平衡,并且懂得取舍。

父母与孩子并肩前行的成长之路就是一场有关“舍”与“得”的修行。

且行且珍惜。



*以上内容转载自大澳网,AUS贝小主对内容或做细微删改,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

中文新闻,澳洲经济,时事,华人论坛动态,悉尼本地消息,墨尔本,珀斯,布里斯班,澳洲新闻,澳大利亚华人网,澳洲华人论坛

澳洲新闻

珀斯一所小学被纵火,造成10万澳元损失

澳大利亚珀斯一所小学昨晚发生火灾,造成10万元损失,警方正在寻找纵火犯。 晚上9点左右,消防队员接到大楼起火的报告后赶往苏比亚科小学。 据悉,行政大楼在火灾中受损,消防队员花了一 ...

澳洲新闻

悉尼司机行车记录仪记录疑似保险欺诈

澳大利亚悉尼一辆汽车的行车记录仪记录了一名涉嫌篡改保险的女子的奇怪视频。 Reddit 上上传的视频显示,周三,一名男子在悉尼西部贵格会山 (Quakers Hill) 的 Barnier Driver 上开车,一名女子突然 ...

澳洲新闻

墨尔本 Box Hill 七栋公寓楼项目获批

澳大利亚墨尔本东部一栋七套公寓大楼已获得批准。 规划部长索尼娅·基尔肯尼 (Sonya Kilkenny) 将于周一宣布批准 Box Hill Central North 总体规划,该项目耗资 15.7 亿美元,根据政府加速住宅开发的计 ...

澳洲新闻

新州长薪资增加21万至70万出头

澳大利亚阿尔巴尼亚政府提出了一项修改州长工资的法案。 以下为法律解释备忘录: 宪法第三部分规定,总督的工资在任职期间不得修改。该法案修订了《州长法案》,将州长的总工资从 495, ...

澳洲新闻

73岁“自行车贼”死亡,被判入狱35年

澳大利亚南澳大利亚臭名昭著的自行车抢劫犯因一系列武装银行抢劫案被判处 35 年监禁,但他不会在监狱里待太久。 Kym Allen Parsons 被南澳大利亚最高法院判处 28 年不得假释。 加急判决是为了允 ...

澳洲新闻

第三阶段减税将于下周一生效

澳大利亚在宣布数年、大幅修改数月后,第三阶段减税政策终于将于下周一(7月1日)生效。 与其他减税措施不同,这些减税措施不会在您报税后立即全部记入您的银行帐户。相反,您可以从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