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个叫做墨尔本西北初级卫生网(North Western Melbourne Primary Health Network)的机构在推广#SpeakingUpSpeaksVolumes#运动,呼吁支援那些"受到排挤,歧视或者孤立LGBTQI+群体”(同性恋、双性恋、变性者,跨性别者等群体)。
其中一些建议包括:建立中性的厕所,无性别体育团队,以及使用包容性语言,"防止预设一个人的性别,性取向或性别认同"(认为对特定人士不友好)。比如希望师生不要再说"丈夫",“妻子”或“女朋友",要使用“伴侣”;不说"妈妈"或"爸爸",要说“家长"或“监护人"。以及建议"不清楚时要先礼貌地问",“如果说错了,要道歉”。
果不其然,这个报道今天到了一些无良华人自媒体账号里,文章成了“澳洲学校禁止学生喊爸妈”...........
来自这个组织(且根本都不是个教育业者)的一个"Push",学校被他们"urge"了下,到了华人自媒体这里就立刻变成“学校已明文规定”了........
结果这些白痴文章里通篇找不到是有哪所学校真这样干了,以及"明文"里具体禁止了啥。
遥想2016年,澳洲联邦大选之前的数个月时间里,关于当时一些州计划推行的应对校园欺凌的“Safe School”(SS)项目,在特别有对下一代的危机感的华人社区里被讨伐的程度之惨烈,让人记忆犹新,最终神助攻自由党一举拿下大选。
不少华人母亲们害怕孩子们未来“思想堕落,行为异端,心理扭曲”。
当时网上铺天盖的谣言文章,大家反正“转了再说",这个项目被描绘成"要强制实施,要教异性恋学生体验当阴阳人,提倡男女混用厕所、男女换装、教授和同性的性交方式.........”等。
最终这些相关课程在各州陆续被中止,以后被更为广泛的计划取代,不再单独立项。
5年前,当时就很感慨。
大家(异性恋)平日里可以转发着一个个美好的故事:一对对俊男,一对对美女突破世俗的爱情故事,羡慕他们的颜值,祝福其最终圆满的婚姻,这些都没有问题,可是:你们幸福我拍手,但我不要做你们,我视那样为一种对我的伤害。
这一点其实和SS里所倡导的东西并没有冲突。SS不是来为LGBT们转化和发展同志伙伴的,而是想说:看,你们,我们都存在。
就算更进一步,也只是说,有机会的话,有些时候,大家可以玩在一起,求同存异,相互尊重,不要排挤彼此,更关注SS里反校园欺凌这个话题本身:无论性取向如何,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在学校享有安全感。
而更感慨的是,华人家长对于现在学校教育的效果和效率这么认可,这么有信心的吗?怎么这么看得起这个SS项目?
单靠所就读的学校里那么点课程和时间就能这么厉害,能潜移默化把学生给掰弯?我完全不信。
实在请放心,当今孩子们接触到的这些两性的东西哪里还需要那么晚了等学校来教啊?跟着网络,电视,电影里那些"乌七八糟,三观感人”的东西,早就懂了好多了,能对异性足够克制,没早熟就很不错了!
一个(将来要)异性恋的小孩,相信其身边足以有100件,1000件事务带来的感官和刺激会提醒他自己是个异性恋,同样也早就已经有一些管道能使其接触到不同性取向的人群和资讯了。
这个世界在家庭之外的生活及文化环境里对孩子的影响力早已碾压学校教育,这才是值得深思的。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