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开头
墨尔本作为咖啡之城早已是世界闻名的了。街上相隔几米就会有一间Café,经过时总能从敞开的店门口听到咖啡机忙碌运转的声音。
咖啡在这里被赋予很多意义。它可以是一个早上的开始、一次闲聊散步的惬意、一场会议的中场休息、一晚宿醉后的醒酒利器,甚至可以是初次约会的破冰:
“喝点什么吗?有家café不错。”
“好呀!”
但按道理讲, 作为一个在英国殖民根基上建立起来的国家,澳洲人难道不是应该更爱喝茶吗? 更别提维州了,州名就是根据维多利亚女王的名字来起的,但在墨尔本咖啡文化却更盛行。
强烈的好奇心促使我做了这次选题,殊不知原来这是一个从借东风到成为东风的咖啡之都养成记。
第一次咖啡文化浪潮
澳洲咖啡发展史上实际上经历了三次浪潮。
第一次浪潮出现在二战前。当时整个行业对咖啡豆进行大规模商品化(mass commodification),许多家庭都会买整包豆屯起来现磨现冲。
与此同时,在北半球的意大利米兰,有一位“暴躁”工程师老哥Luigi Bezzera由于不满意磨煮咖啡的的缓慢过程,自己利用蒸气作为压力设计出了第一台咖啡机。
当地一些生产商买走了Bezzera的设计专利,开始改进并制造出商用咖啡机。
因为加热锅炉制造蒸气会容易导致温度过高破坏咖啡粉质,使之变苦,所以米兰一家咖啡店的老板Achille Gaggia想出了直接加压于热水的方法,生产出了更优良的机器版本。
Expresso(浓缩咖啡)风也自此盛行。
Achille Gaggia版本的咖啡机
二战中后期,大批意大利移民乘船来到澳洲,同时也带来了他们引以为傲的意式浓缩咖啡机与咖啡豆。
很多expresso吧在墨尔本开始扎根, 其吸引力在当时大大超出了意大利移民社区范畴。
原因有其一:当地人(尤其是放荡不羁的bohemian)厌倦了贩卖普通饮品的传统奶吧和千篇一律的酒吧,开始对这种极具异国风情的浓缩咖啡吧产生兴趣。
其二, 这些机器制作出来的咖啡口感不会过苦,而且顶部还有crema,给人一种醇厚香浓的味觉享受,所以在当时很受追捧。
但二战时期,相对于茶,咖啡的价格仍然要高很多。由于物质匮乏,为了让咖啡豆保存时间更长,早期人们都是用深烘焙来隐藏咖啡的瑕疵和过期的风味。
第二次咖啡文化浪潮
自1980s起,大批欧洲中产阶级移民涌入墨尔本,城市郊区也逐渐乡绅化。这两个现象推动了咖啡文化在这座城市的流行。
紧随着人们物质水平的提升, “single origin ”(单一产地)这一概念逐渐流行起来,最终形成了第二次浪潮。
咖啡文化的盛行使得人们不再将咖啡看作是单一的普通大众商品。墨尔本人开始研究起产地,他们发现咖啡豆就像普通农作物一样,从不同农场、不同地区生产出来的咖啡味道会有所不同。
在这次浪潮中,起源、工艺和质量成为了新秩序: 人们更强调可持续性,倾向于更轻浅的烘烤,并且对咖啡豆产地有所追求。
咖啡厅老板会直接与自己喜爱的农场贸易购买咖啡豆品种。一时间single orign 的风头盖过了Coffee blend(几个产地咖啡豆混合制作出的咖啡)。
第三次咖啡文化浪潮
对单一产地的追求和研究直接促使了第三次也是当前正流行的咖啡文化浪潮——“精品咖啡”浪潮。
咖啡在澳洲正式脱离物质层面的意义,被发展成了一个带有精神层面价值的产物。
咖啡的制作、咖啡豆产地、烘焙过程、拉花技术的磨练甚至是农场种植者的生活故事都被极大程度地用来体现咖啡行业从业者的个人精神和专业态度。
澳洲一些农场也开始借鉴其他国家种植咖啡豆的技术与手法,圈地自种(其中较为出名的咖啡豆种植地有位于昆士兰的Skybury Estate)。
这也是为什么Starbucks等大型连锁咖啡厅也仅仅在刚开始掀起短暂的浪花,而后就被墨尔本大大小小的独立又极具特色的cafe所击退。
到处去探不同的咖啡厅,品尝不一样的出品,研究装修设计与背后的故事理念已成为目前在墨尔本最流行的玩法。
时势造英雄,bohemianism的流行、二战移民潮和乡绅化程度的加深使墨尔本人将这股从欧洲借过来的“东风”成功进行内部消化。
再加上自身独特的咖啡制作精神与理念,自己也逐渐变成了一股东风。
现在在世界任何一个地方讲起墨尔本,怕是无人不知它是澳洲咖啡之城了吧。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