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伙儿不远万里来到澳洲,无论求学、工作还是定居,都希望得到新环境的认可,获得更加幸福的生活。
但,什么是幸福?范伟老师在电影里说:幸福就是我饿了,看别人手里拿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
我冷了,看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他就比我幸福;
我想上茅房,就一个坑,你蹲那了,你就比我幸福。
可见幸福并没有一个固定的含义。
而对于移民澳洲的人来说,幸福感取决于澳洲社会的认可度。
这些移民更受欢迎
最新一项调查显示,那些更能适应澳洲社会的移民所获得的个人幸福感会更强,而他们也是澳洲想要的移民。
这个调查主要针对来自西方国家之外的技术移民,主要包括东亚,南亚国家。
调查者发现:
幸福感较高的移民中,英文较好的比例更高,同时能够更多地融入澳洲社会和文化。因为他们可以更好地满足澳洲的社会需求,是澳洲最想要的移民。
反之,如果技术移民不去适应澳洲文化,就算在这里呆了很多年,个人幸福感也未必会更高。
本次调查使用个人幸福指数(PWI)来衡量个人幸福感,分数从0到100,分数越高,幸福感越强。
通过对比技术移民与澳洲一般人口的PWI发现,技术移民的平均幸福指数更高,他们的PWI为77.27,而澳洲一般人口的平均PWI在74.2至76.8之间。
当然有人会说,移民怎么可能比本地人还幸福,毕竟后者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等等。
其实前面咱们已经说了,幸福是一个相对概念,也要看你的预期。相信大部分移民对澳洲各方面的期望和要求与本地人相比是略低的。
比如环境,本地人习以为常的蓝天白云,对于很多国人来说大概是一种奢侈。假如稍有不好,本地人可能抱怨政府不作为,而移民也许还觉得,其实还不错了。
比如工资,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想来澳洲工作?还不是看中了澳洲的工资水平较高。但是澳洲本地人却仍然嫌低,连那些不肯出去找工作的懒汉们,都嫌弃政府给的救济金少,一个月1000澳币出头比国内很多上班族的工资还高了。
所以幸福是个相对概念,我们也是在自己可能的范围内尽力追求更大的幸福。
提高英文
澳洲是一个说英语的国家,无论是申请移民签证还是移民后的工作生活等,英文是绕不开的要求。澳洲的移民政策不断在英文上做文章也说明了这一点,比如提出对配偶移民的英文要求,试图提高入籍者的英文要求(不过失败了),还有的州担对某些职业的英文要求也超出了移民局的门槛。最近两年澳洲技术移民收紧后,很多申请人在英文上下的工夫也更大,相比前几年,英文7炸甚至8炸已经增加很多了。澳洲移民委员会(Migration Council of Australia)的一份报告曾深入分析了澳洲移民的情况。
报告指出,“英语的熟练程度是决定新移民在澳洲劳动力市场上是否能够取得成功的最主要因素,这甚至比工作经验和资历更重要。不断努力提高英文能力是新移民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提升幸福感的最有效手段。”
从某一角度来说,熟练掌握英语的新移民由于具备了双语双文化的背景优势,可能比澳洲本土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相比之下,英语不太熟练甚至不会英语的新移民收入往往比英语熟练的移民少10%到20%。
澳洲人口研究所的报告,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英语不好的技术移民处于低收入群体的比例更高。
所以,澳洲政府在对移民英文的要求上也在不断改革。
本月初,联邦议会就通过了有关英文学习的最新法案,取消新移民510小时的学习限制。新移民英文没有达到functional的可以学习AMEP,直到达到vocational。
取消2020.10.1前已在澳洲的持有人的注册、入读和完成时间要求,扩大境外的学习人群,目的就是鼓励移民多学英文,提高水平。
同时,因为技术移民本身需具备一定的英文水平,而家庭移民对于英文没有要求,为了提高这部分移民群体的社会参与率,澳洲还将于2021年底实施新政,要求配偶移民申请人和具有PR身份的担保人也要达到functional英文。
最近来咨询和办理配偶移民的人数明显增加,以避开未来更高的申请要求。小新在竭力帮助每一位申请人跨过移民门槛的同时,也希望大伙儿的英文确实能有所提高。
加强社区联系
这次的调查结果还显示,移民在生活水平、安全、健康以及个人关系等方面的得分较高,而在社区联系方面的得分最低,而这会影响移民的文化融入度。
社区联系是指一个人与社区中其他人联系的数量和强度。
其实不光技术移民,包括家庭移民在内的绝大多数移民在社区联系方面可能得分都不会太高,尤其是对于中国、印度等亚洲移民,主要原因可能有:
更倾向于与本族和大家庭成员保持密切联系。
参与更广泛的澳洲社区活动的机会较少,或者说自己在这方面不积极主动
感到或害怕被排斥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大伙儿生活的地方越来越集中,与自己的圈子联系越来越紧密,对于外面的广阔世界甚少参与。
身在异国他乡,打造自己的社交圈、构建人脉关系和在国内一样重要。
搭建好了人脉关系,才能够更好地了解澳洲,熟悉澳洲人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才能为自己以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很多新移民虽然已成功拿到澳洲绿卡,甚至移居澳洲多年,却仍然不太适应澳洲的生活。
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没有成功构建自己的社交圈,无法真正地融入当地社会,这样的话,如何提高幸福感呢?
除此之外,参与工作也是加强社会联系的方式之一。
澳洲的技术移民大多数都在25-40岁之间,正处于年富力强的工作年龄阶段。
技术移民大多都有高等教育学历,并具备一定的技能,他们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技能以及投资等为澳洲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获得参与感,并提高薪资收入,自然而然地,也更容易获得个人幸福感。
而这几年,澳洲的技术移民不断收紧。
按照政府想要挑选the best and the brightest的想法,以及目前澳洲的移民形势,未来的技术移民必然要更加优秀,包括但不限于英文水平更高,工作经验更丰富,而且副申的综合素质(比如英文、学历、工作)也有大幅提升。
条件优秀的移民在工作上会更加得心应手,也也会更有底气参与各种社会活动,从而可以得到更多的认可,并进一步提高幸福感。
双文化
实际上,无论哪类移民,到了一个全新的国度,也不可能完全封闭在自己的文化中。
所以技术移民一方面保持着自己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学习和接受了澳洲的文化,或者说在两种不同的文化之间自由转换,这样的“双文化主义”其实对于移民社区来说才
比如,一个搬到墨尔本的中国家庭可以通过饮食,语言和朋友圈保持自己的传统文化,但是他们也会走进运动场,为自己支持的AFL球队呐喊助威。
当然,要完全适应本地文化,放弃原有的文化实践和价值观其实非常难,尤其是对于第一代移民。
原因有很多,例如对自己的传统文化感到自豪,与亲戚和朋友保持非常密切的联系,在生活的社区可以通过多元文化政策保持文化习俗,习惯了舒适圈等。
但无论如何,移民都是在一种原本不属于自己的文化中生活并老去。当人老了,总是更想听到乡音,吃到乡味。假如身边不具备这样的条件,而老年人自己又对澳洲文化有所排斥,那么就很容易产生孤立感。
事实上,2015年的一项研究发现,来自其他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的老年人患抑郁症的风险高于澳洲的英国移民。
因此,这次调查也给我们提了个醒,要想中年以及老年不陷入孤立,在保持自身文化的同时,适应澳洲文化就显得非常重要。
结语
目前,在澳洲的中国移民已经超过67万人,大家都在以不同的方式追求幸福。
相信我们的同胞内心里都有着对于故乡,对于中华文化的深深眷恋和无比自豪。
只是移民到了澳洲,也要尽量去试着学习和接受本地文化,不放弃根本,不排斥新流。
当然,我们也希望澳洲相关机构以及政府能负起更多的责任,鼓励移民更多地参与社会,并为他们创造相应的便利条件。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