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
人对失去总是特别敏感,斤斤计较,可是对于得到的东西,却往往漠不关心,你,我,他(她),都一样儿。
几乎所有来到新西兰的移民都碰到过类似的问题,当阳光,空气,美好的风景,貌似友善的洋人邻居,放心吃的食物都已经变成常态之后,忽然发现其实自己还有很多困惑没有得到解决。往浅里说,有谋生的问题,即便在国内小有积蓄,折腾一下移民大多也是元气大伤(土豪以上请忽略),眼看着坐吃山空,心里难免焦虑,咱不是拉着架势来吃救济的,总得赚钱养家糊口啊,可是静下心来看一看,除了个别英文特好的,以及有特殊技能的,还真没啥适合自己可干。几乎所有的工作都需要有语言要求,要是你具备英文普通话加粤语,那一下子海阔天空了许多,但是并非所有人都有这种技能,尤其是对四五十岁左右的人来说,修补一下语言尚可,从根本上去提升那还是挺难的。所以问题会演变为自我价值的怀疑,毕竟在原居地即便算不上成功人士,也一定是小有基础的。这就跟难民一样,你以为难民很好当吗?在原居地如果没点实力,想折腾出来做个难民都不是个容易事儿,真正穷的叮当响的估计连难民都做不成。
再看看孩子,往往来这里的人都打着为了孩子教育的名义,(甭骂我,我也一样),可是到了这里没几天就发现孩子连课本都木有,每天也听不懂光是傻欢乐,长此以往,这孩子不就废了吗?虽说最近喜讯传来说有新西兰国籍的孩子上清华都跟吃个菜那么简单,问题是咱不是信不过清华,而是信不过时间,好容易等熬到具备条件了,没准儿清华就得加试汉语等级考试16级了,不靠谱。而且新西兰工作机会少,人家本地kiwi的孩子还纷纷跑到澳洲和欧美去寻求工作机会呢,咱这孩子每天晃儿晃儿的,将来干个啥也是愁得慌。这难免就怀念起国内的应试教育:虽然孩子受点罪,毕竟家长心里没有这么虚呀!于是就这么摇摇摆摆纠结地活着,心累。
再往深里说,人最不愿意的其实就是面对改变。尤其是从一个文化到另一个文化,巨大的落差一定叫人产生某种程度的文化休克。毕竟咱是少数民族,所有华人都站在伊甸山上估计也就盛下了,就十几二十万人,还不如人家印度人多势众呢。总有某些时刻,孤独寂寞冷什么的心理感受就涌上心头,万一摊上点儿夫妻离心离德,家里老人生病无人照顾啥的,没伤心落泪的人恐怕是不多。原来在中国都不是问题的,不叫事儿的,到了这里都成了问题,都叫了事儿。久了,也会产生对于自身的不认同。我曾经说过,啥叫幸福啊?幸福就是对自己的状态满意。那对自己都不认同了,还能有幸福吗?没了,剩下的就叫做苦闷彷徨无力感。
当然还有更多七七八八的事,比如干啥都得自己动手,无论你有钱没钱,找人帮忙在这里都不是件容易的事儿,原来你靠秘书,靠朋友,靠协力公司,靠社会分工,现在,你谁也靠不上,唯一能信得过的就是自己这双手,原来都以为资本主义好,结果发现资本主义很多地方手机也没信号,资本主义干点事情也是官僚得很,尤其最可恨的,是资本主义也没啥美女,满街跑的都是人高马大粗声大气壮硕异常的洋女汉子,这叫看惯了春花秋月的男人们情何以堪?!
你要是有朋友心心念念还想来新西兰,那你就把这个甩给他(她),让他(她)想好了再决定,毕竟咱出了群还可以恬着脸求群主给咱加回去,那孩子呢?孩子出了体制,可就是一条单向街,无归路。
附名字解释2017:移民,就是主动退群或者被群主移出群的人,新移民,就是刚被移出群的人。
评论
哈哈哈...
评论
回国吧
评论
内容好长呀 ,没细看
评论
这种写法,看的让人失去耐心
评论
写的不错,话俗理不俗,收藏下
评论
读书毕业直接移民的觉得合适,这就是国外生活。
国内直接移民来的真的不适应,特别是为了小孩子读书来的,但出了国内体制就是开工没回头箭了...
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没话可说,世界一流。但经济、就业实在一般。收入不高,消费却不低。
评论
09年刚来的时候也觉得不适应,心想这是个什么破地方, 毕了业老子就赶紧回国,但是慢慢的就喜欢上了这里,都是缘分吧。估计读书的时候没那么多压力,好适应, 在国内事业稳定了再过来确实一时半会适应不过来,可以理解。
评论
写的不错,顶一个!
评论
评论
人到中年再来新西兰移民确实压力挺大的,我之前在工地打工的时候,手下全是一些国内的人才,有博士还有教授,结果为了孩子来新西兰去工地搬砖,国内光环全无,心里落差挺大的。 我还不好开口说什么,不过国内那些年养成的习惯真是让人受不了,我在的时候像模像样的干活,一转身就坐在一边抽大烟,几个人聚在一起侃天侃地,好像世界都是他们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