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西兰nz herald 上中国买家的数据
在新西兰
这是根据过去几个月的部分销售记录的买家的姓氏做的一个分析,不全面也不准确,但有一点代表性。中国人(包括移民和非移民)占买了39.5%的房子,而中国移民只占人口的9%,而且越是贵的房子这个比例越高。
Chinese buyers made up a relatively low 33.1 per cent of the sales between $400,000 and $600,000, but this figure rose to 36.1 per cent in the $600,000-$800,000 bracket, 42.9 per cent for $800,000-$1 million homes and 50.1 per cent of those buying properties sold for more than $1 million - compared to only 36.3 per cent for Europeans, the next largest group.
我想说,这个数据本身没什么问题,40%的房子被华裔或者华人买走了,用姓氏做的分析基本差不了多少
但这里面大头是移民或者移民后代,还是中国投资者呢
它说,收入五万以上的人口,华人移民才占5%,但是完全忽略了
1.华人消费习惯不同,会省钱
2.华人做现金工的不打税(当然这不是什么好事,但存在)
3 华人有国内父母帮忙,尤其父母要移民过来,房子卖了到这里来买,收入低点也承担的起
4 有的华人可能在国内保持了身份,比如两边跑做生意,可以在国内贷款
考虑这些情况,我觉得这39.5的房子里大头是华裔移民买的,包括他们的家人亲属以他们的名义,只有小部分是纯投资客。。。。不过,只说投资客来说,华人肯定比澳洲英国美国俄罗斯的都多,人口基数摆着哪。。。。
评论
今天看到中文先驱报一文《遭遇不称职律师如何维权?—访问新西兰法律协会投诉部 》的不同意见
文章开头“我们常说,一个人一辈子如果做到不进医院、不打官司、不进监狱,基本上被称之为幸福人生。如果不犯法,不进监狱比较容易做到;如果能够很好爱惜自己,不进医院似乎也可以掌控;最难的却是不打官司——你不打上别人的门去,别人也有可能问罪到你的头上。新西兰的法律条文纷繁复杂,一不留神就会踩到雷区。这个时候就该律师隆重登场啦。
在新西兰,小到房屋过户、跟邻居之间的纠葛,大到被控刑事罪行,都可能需要出庭,可能用到律师。这也是目前经济并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律师行业却仍然兴旺发达的原因。只要房地产买卖依然火爆,满街的律师楼就能多过麵包店。“
首先,这一句“我们常说,一个人一辈子如果做到不进医院、不打官司、不进监狱,基本上被称之为幸福人生。”没有这种说法,进医院、打官司、进监狱根本就不能并列,如果这句话是“常说”的话这个社会已经是一个极不正常的地方和现象。
其次:这一句“如果不犯法,不进监狱比较容易做到”,这是什么屁话?根本就不对。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就是不犯法,不进监狱。不犯法,不进监狱不是比较容易做到,而是非常容易做到!如果一个社会到了“不犯法,不进监狱比较容易做到”,而不是非常容易做到的话,说明这个社会问题极为严重!这个制度极为有问题!我可以大胆的说,你们做不了,有能力的治的人和办法多的是。
第三,这一句 “最难的却是不打官司——你不打上别人的门去,别人也有可能问罪到你的头上。”去你妈妈的便?这更不像话!那里来的?只有法西斯极其严重的国家才有这种现象。我在中国40多年就没打个官司,我想像我这种类型的人不至一个二个,如果不说95%以上的话,最起码也有85%以上!你问问在这里的中国移民,有几个人在中国打个官司的?打过官司的人多还是打个官司的人少?西方资本主义条教出来的人说话也不一样,什么“最难的却是不打官司——你不打上别人的门去,别人也有可能问罪到你的头上。”满口是法西斯!!
第四,这一句“新西兰的法律条文纷繁复杂,一不留神就会踩到雷区。这个时候就该律师隆重登场啦。”你妈的便法西斯!法西斯腐败已经严重干涉人们的正常生活?40多项罪行这么来的?还是人正常生活的地方吗?为什么这样?有任何监督措施吗?有任何宣传教育吗?有任何防范措施吗?有任何管理部门吗?这些都是吃干饭的话?!只有这些都是死了也会出现这种现象!
第五,这一句“在新西兰,小到房屋过户、跟邻居之间的纠葛,大到被控刑事罪行,都可能需要出庭,可能用到律师。”不对?很多都是政府免费服务,为什么变成了付费服务?这么多的政府部门都在干什么?是该做的不做还送往法庭是吗?还在制造更多的事端增加法庭案子是吗?
第六,这一句“这也是目前经济并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律师行业却仍然兴旺发达的原因。只要房地产买卖依然火爆,满街的律师楼就能多过麵包店。”如果一个社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已经完全是一个不适合人类居住的非正常的社会!什么经济不景气,而只有法西斯行业兴旺发达?其他人都不能活?只有法西斯能活还这么的?
第七,“这也是目前经济并不太景气的情况下,律师行业却仍然兴旺发达的原因。只要房地产买卖依然火爆,满街的律师楼就能多过麵包店。“,可以说一个这么小的城市,律师楼快多过整个中国合起来的数字了!
总而言之,我不想多骂人,只是看到有些已经实在太之过分。出现上述现象,归纳起来可以说,一政府不尽职,应尽的职不尽。二法制泛滥腐败。三该尽职的部门不但不尽职,是不是还创造条件或引诱犯罪?!
申明:为什么要直话直说,因为中国正在发速向资本主义学习靠扰,10年前跟现在已经大不一样,如果以这样的速度积极向资本主义靠拢的话,未来将是不堪设想!
评论
這些華人海外投資客人數比例不多,但金額比例應該不少,而且有上升的趨勢,我估。
评论
补充一下 有pr或者公民身份的华人 是占据 奥克兰的 9%
评论
完全认可。
很多洋人朋友也专门喜欢问我这类问题,我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房子是家,家是房子,自己的房子才是真正的归属。所以,为了拥有自己的房子,再苦再累,也要努力工作。
评论
华人喜欢在各地炒房的真正原因是这个投资行当门槛最低。
评论
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机会那里都是。这波房市救了好多人。搬家的1。水工。油漆。do up 的。清洁的。。。。很多都已经上岸了。only losers think it is not fair.
评论
这里的数据只是从一家中介公司来的,而这家公司华人买家比较多
评论
so?
评论
评论
到现在还不承认是华人在炒房的,只能呵呵。没啥好说了
评论
哈哈哈,大差不差
评论
两点疑问,华人是华人移民,还是华人非移民投资客?炒房,买了不卖算炒房吗?这两点似乎都没有直接证据说清楚啊
评论
我觉得你们讨论是不是PR或者非移民的中国人没什么意思。。就算是PR你觉得有几个的钱是这边赚来的。我相信大多数PR的钱也都是国内过来的 。这就叫做海外热钱...控制这点应该学学英国限制贷款额度。只可以贷款你在当地收入的6-7倍。这样如果你要买一个100万的房子你在当地的收入就要有15万每年。有钱你就全款买。买10套100套都行。全款买就算房子每年还能涨15%那按照投资回报率来讲也没什么。
评论
以前就是这样的。但现在这样绝对行不通
评论
华人人口比例9%
40%买家是华人
20%卖家是华人
唯一可以讨论的是数据的可信程度
评论
看Twyford狡诈的分析法( sleight-of-hand):http://www.interest.co.nz/proper ... al-auckland-housing
评论
华人是人种概念,包括移民和非移民,买了囤积居奇就是炒,毫无疑问
要是再扩展一步,审查资金问题的话,那就更了不得了,保守说,八成以上是海外资金
依我说,要真正把泡沫捅破,光卡海外投资者还不够,卡海外资金,房市绝对崩盘,当然这招太狠,毁人自毁,政府不会用的
评论
买房最多的钱五名姓氏,只有第五名是中国人的,王姓。第一是欧裔,二到四名是印裔和韩裔。
评论
海外资金卡不现实,阻碍资金流动不就成了倒退了
唯一可以商榷的是按照身份来卡,非居民有一定限制,比如必须新房,或者必须某个价格范围内。
但我觉得这39.5%里面非居民的比例不是很高。
至于文章说的五万收入的华人人口比例很低,他们没想过父母团聚移民之后,收入都很低,但真的要移民,国内房子变现就可以了。而且即使是普通打工者,中国人的存钱速度也比其他族裔高很多
总之这个数据有一定意义,不过要具体的看,里面值得细分的内容还有很多,不小心就得出错误结论了
评论
也不是完全不现实,当然,会非常慎用,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限制海外投资人买房板上钉钉的事了,政党不断的在放风,我觉得不会超过澳洲的尺度:既海外投资人只能买新建房屋
评论
你确定吗?
呵呵
日前,一家房产中介公司的资料被泄露给工党,数据显示,该公司 2 至 4 月份所销售的 4000套房产中,仅华裔买家就购买了 39.5%,或占了整体市场交易量的近四分之一。然而,根据2013 年人口普查数据,华裔永久居民或公民在奥克兰的人口比例仅占到 9%。在销售数据中,中国买家的比例随着房屋价格的上升而增长,在超过 100 万纽币的房屋交易中,中国买家竟占了 50%。类似的趋势也出现在购房者的名字比较中——在奥克兰的 20 个最常见名字中,中国人的名字约占 8 个;但在房市排名前 20 的名字中,有 19 个都是中国名字。
评论
Do you therefore think this is fair?
My house is rented out now to New Zealanders, it's not vacant. So you mean that because I bought it, then you couldn't buy it? I don't understand, why don't you buy other houses if you can afford? There are so many other Kiwis who can afford to buy their houses. Why don't those people work harder to earn more, save more and then they can buy? To me, it's very fair. Excuse my language, but only losers think it's not fair. My money didn't fall on me from the sky. I am not ashamed of being richer than those people who don't work hard and blame others for their own failures. This is what I value.
说的太好了
评论
你看错了,那是奥克兰的人口统计的姓氏排名,买房信息的排名里面大都是中国人
评论
三月,这真心不是努力不努力工作的问题
你我都知道,包括我本人,在新西兰买的房子有多少是在本地努力工作得来的,有多少是国内房产增值得来的。
我们这些人,多少都得到了中国住房改革的红利,都是既得利益者,上海的一套房动不动就上千万,很多福利分房付了几万块,现在就值几百万,卖了那里的房,在这里买房当然是毫无压力的!
但是大多数本地人没有这样的资源,他们再努力工作,靠自己能买得起什么?都到pokeno去了!
当然,他们不存钱,生活方式不同也有一定的关系,但不是主因
让他们和来自中国的热钱竞争,是不公平的,也是合格的政府不应该允许的。
看看吧,限制是大势所趋,事实上大部分移民国家都在限制。国家党过去嘴硬,是为了选票,将来放软,也是为了选票。媒体在造势,政党在放风,民心(主要是中间选民)已经开始转变
补充一句:我仍然认为健康的投资房产不是问题,我本人也有投资,但要慎用杠杆,要对潜在的政府限制和金融风险有所准备
评论
外因无法改变的时候,他们有考虑改变自己吗
你看看赚五万左右的中国人,有多少是早上一杯咖啡,午饭外卖,晚餐下馆子,每年出国旅游几次的?
反过来,老外呢?
我有房子,我一个中国同事也有房子,我们都自己带饭。老外同事每天花在咖啡午饭上就有20左右啦,夫妻两人简单就30-40没了。所以继续租房呗。
总体老外确实买房实力不如中国人,但老外里面不也有一部分人买房子了吗,也有一大部分没有买的。他们怎么就不想,为什么别的非中国人也能买到,自己就不行?即使中国人买了40%的房子,但其中高端房比例高,不还有60%的房子,包括很多低端房,为什么他们就买不过其他kiwi或其他国家的人呢?是不是这些人自己也有很大责任呢?
评论
你说的这些都是对的,我也说了,生活方式是一个问题,但每天省5块钱,好吧,中午再省10块,一天15块,一周5天,多75块,能改变什么?
这不是主因!
这么多年了,Kiwi Life style都是这样的,可是以前他们没有买不起房的问题,因为房价和收入的比例是合适的,现在随着外来竞争的进入,市场被扭曲了。如果外来者同样是依赖在这里的收入竞争的,那老实说本地人没什么好抱怨的,可事实并非如此,事实不会说谎。
三月我不敢替你说,但至少我和我身边所有华人(认识的也有50+了),首次购房的主力资金都是从国内调配过来的(需要再贷款的比例很低),然后在这一基础上利用金融杠杆再投资,我们都应该知道,首次购房的那一笔是最重要的,也是对本地人来讲最困难的。
至于那些提现金买房的土豪就更不用说了,这些人对市场的破坏力绝对大于贡献,早就该杜绝!
评论
政府的行为同房价关系不大,房地产有自己的周期,政府其实也明白,如果前两年限制,也没有多大的作用的。到周期走完该跌的时候,自然就跌了。之前的周期没有那么多中国买家,不也大涨。其实还是property cycle。
评论
我认识几个老外,夫妻都是打工族,咖啡啥的还是喝的(他们承认这戒不了),午饭已经基本自己带了,出国旅游每年一次是要的,但也只敢去澳洲了。。他们也在改变中,但还是承担不起,最近去pokeno了,每天在new market上班,他们和我非常好的关系,也绝对没有歧视外来人,对华人非常友好,但是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很明显看出在我面前克制恨意,这恨意不是对我,我非常可以理解。
评论
吃饭只是一个小点,他们经常性的下馆子,去酒吧,出国旅游,这些全加起来。。。哦还不算结婚要花个几万到十万的。。。
我当年只赚4万但也能存下钱来啊。买了房之后必须招房客因为9%的利息,没有房客立刻就入不敷出了,但也能熬过来啊,然后加工资然后降利息,才有机会买第二个房。
小年轻买不起房是正常的,即使没有中国人也一样。但我的房客,一个文秘,一个部门经理,等崩盘等了快十年了吧。。。今年去亚洲玩了一个多月,真会享受生活。这也没什么不对的,自己选择嘛。。。我最多两年出国一趟,而且我还是有超便宜机票的,情愿省点再凑个首付。。。这就是消费观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