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西兰
萨拉热窝还有一个听了不知是感动还是忧虑,称她是欧洲的耶路撒冷,客观的现状可能更甚之。早在500年前,在萨拉热窝区域就已容纳了伊斯兰、天主、东正和犹太四大教,他们分别在这里居住并建造了自己社区教堂,这个在欧洲持续了数百年的独特记录,才在上个世纪末刚刚被打破。这也显示了宗教间是能有所退让和包容的,其展现了妥协的艺术,也是生存之道的需要。
1,在老城区里,能在地上看到这样一个分界线,上面的文字告诉我们:萨拉热窝东西文化的交汇点(或线)就在这里。其两则分别是东面和西面,也代表着东方的穆斯林和西方的天主、犹太和东正。我们不知道何时建这标志,但走在实际的街巷里,看到建筑物的分布就能体会这点设置之重要性。
2,这是从我们房里的窗户就能看到夜幕下的穆斯林清真寺,其规模和年代都是该地区最著名的,建于15世纪最强盛的奥斯曼帝国时期,是周边地区穆斯林最集中的代表。
3,是一个犹太教中阿什肯纳兹派的教堂。在历史上的十字军东征期间,是奥斯曼帝国收留了被基督徒赶出中东地区的犹太人,穆斯林人在这点上是有恩于犹太人的,这就解释了我们现在看到在中、东欧地区有大量的犹太人存在。今天我俩也知道了:科学家爱因斯坦、心理家弗洛伊德、抒情诗人海涅、浪漫作曲家门德尔松等均是阿什肯纳兹派的犹太人,目前该派人数已占整个犹太教中的80%了。
4,天主教的圣心教堂,因教宗保罗二世是斯拉夫人,也是唯一成为教宗的,故在大门的广场边,树立了教宗的银色塑像,也有强化天主教在该地区的影响力。
5,这是塞尔维亚族在城里的东正教教堂,虽然在最后一次独立战争中,萨拉热窝被塞族军围困数年,本城居民纷纷通过一条闻名于世的逃生隧道才得以生存,但这座教堂却无损于这场战火。只有在人的心底有对他人宗教的尊重,才会有如此出人意料的表现。这要比耶路撒冷来得有智慧得多,我俩不会忘记在通过以巴两国边界进入巴国时,犹太人是如何恶恨恨地描述巴勒斯坦人:是应该关在笼子里的野兽。呜呼,冤冤相报何时了。
6,家人和朋友圈在得知要去萨拉热窝时,他们都提起了前南的电影: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这部影片所描述的情节符合我们当时对二战的认识,故在这代人中有着极大的共鸣性。电影就是在这面对着萨拉热窝城市的山坡上展开的,主角之一的德盖世太保冯德利茨少校也在这里出场的。气势磅礴的音乐也就此响起:1151-/2212-/314-/..../567-/5121-/,短短几个音节反复出现在各情节的关键处。结尾再现时,是伴有响亮的钟声,令人感到胜利后的轻松和喜悦,一部感人至深的电影。
7,这也是一个重要情节的摄制点,因叛徒的出卖,钟表店的老板挺身替代瓦尔特赶到此处,告诉敌方接头人:瓦尔特让我告诉你,这对你对我都是最后一次,枪声响起...。记得当时我们还学着电影里假瓦尔特一句代表领袖身份的名言:空气在燃烧,大地在颤抖。此句后来也成了一个地下假组织的接头暗号。
8,历史上确实有瓦尔特这个人,是当时萨拉热窝地下游击队五人领导小组的队长,代号老虎却是借用了前男总统铁托的别名。很可惜,就在二战结束的前夕,1945年4月6日就在这一城市花园广场的激战中牺牲了。
9,照片的左侧是真实瓦尔特的身前相片,很英俊也很帅气,享年只有26岁。右侧是他的墓冢,鲜花簇拥。这让我想起了中国的杨子荣,因一部电影,英名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