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有多少人因为学历而自卑,资历平平,低学历的我们如何跟别人竞争?

在澳大利亚澳洲新闻




之前看到一个问题,你是否因为自己的学历低自卑过?

我觉得应该很多人都有过这种想法,当然也包括我自己。被戳中的小伙伴发个评论,让我知道我不是一个人。

知乎上有个回答是这样的,今年19岁,在最好的年纪读着很烂的技校大专,看到念大学的好友,自卑又羡慕。我本可以过得更好,认真读高中,考一所不错的大学,但一切皆因果,只能跟自己说对不起,辜负了最好的那几年。

也有些小伙伴跟我说,说自己普通大学毕业,普通公司上班,埋怨当初没有好好上学,在后悔与纠结中不断拉扯。

仔细想想,我也一样。我记得我大学毕业那会,因为学历自卑,没有留在上海,因为上海的一流大学实在太多了,感觉自己资历平平,竞争不过。

其次,在行业及公司的选择上,也没有大胆的尝试,导致前两年的工作一直没有起色。

不过我这个人比较轴,有个项目,几轮同事都坚持不了几个月就放弃了,我硬是拉俩人啃了下来。后来慢慢把业绩做上去,自己才开始负责20多人的小部门,做了中层。

虽然跟人类高质量男性的标准比起来,咱充其量也就算个男性,但至少从学历自卑中走了出来,开始通过迟到的努力弥补过去。作为过来人,今天也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和想法

千万千万不要因为学历自卑。为什么这么说呢?咱分三个方面来看。

第一点,绝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大家的起跑线并没有差很远。另外,自卑是源于社会比较。专科的张三跟本科的李四比会自卑,李四跟211的王五比,也会自卑。

211,985会不会自卑?我说不准,不过能考上211,985的已经是少数中的少数了。

2020年高考人数是1071万,全国平均本科录取率不超过45%。也就是说,有600万的学生只能上专科甚至落榜。

想上一本,你需要打败80%的学生。想上211,你需要打败全国94.8%的学生。想被985录取,你得超过98.1%的学生。清华北大招生人数是7826人,也就是平均每1000人中,也只有0.73个人会被录取。

说这些数据就是想告诉大家,没有那么多学霸。绝大多是同龄人都是中等水平,起跑线差不了多远。

毕业找工作,如果一个专科生跟一个本科生进入到同一公司,在同一岗位,那学历就只是起薪上的几百块钱差距,之后在公司的发展还得看个人。

第二点,谁说学历低就不能成功呢?

很多成功的企业家,学历其实都很低,比如大家都认识的罗永浩,黄章,李想,这几位甚至连大学都没有上。但现在谁还能用学历来衡量他们,对吧?

如果说这些大佬离我们太远了,说明不了问题,咱们就看自己身边的朋友,也能发现不乏学历不如自己,但通过努力打拼出一定成绩的小伙伴。

我有一个朋友在河南上的专科,我从上海回来的时候,他决定去上海,当时我还纳闷,我都顶不住您哪来的自信?

不过后来他的职业经历,把我的脸打的啪啪响。

工作八年两次跳槽,他从一个基层技术人员,做到知名企业的管理人员。后来自己做自媒体,收入是同龄人的三倍。

因为我面试过新员工,也带过管培生,我个人更看重学习能力强,对待工作积极主动,认真负责的新人。

相反,如果有人把学历证书往桌上一拍说:这个,能不能挣钱?

脾气大点的面试官可能会动手。

学历不是限制你成长的障碍,谁说毕业之后就能不学习?

在社会中要学的往往比学校里还多。另外第一学历也不是最高学历,针对自己学历不满意的,完全可以继续深造,去专升本,去在职读研。

第三点,学历自卑的危害真的很大。倒不是因为这个想法本身,而是自卑会影响你在择业,工作,跳槽等一系列职业规划的决定。

还拿我自己来说,我当时的想法就是,一线城市竞争大,就回二线。外企,国企挤不进,就去小公司。一再让步的选择,导致前两年的工作都在梦游。换工作之后,还因此吃了不少亏。

《杀鹌鹑的少女》中有一段话,但致是这样的:当你老了,回顾一生,就会发觉什么时候出国,什么时候做第一份职业,什么时候恋爱结婚,其实都是命运的巨变。只是当时站在三岔路口,你做出选择的那一天,在日记上显得相当的沉闷和平凡,还以为是生命中普通的一天。

这就是可怕的地方,你但是做选择的时候,看不到这个决定之后会对你有多大的影响,而自卑更是弱化了选择的重要性,让妥协看上去只差那么一点,殊不知这一点妥协会造成谬以千里的结果。

虽然说选择哪条路决定不了能走多远,但从概率上看,一个正确的选择会让你走得更快,走得更稳。

学历重要吗?当然重要,但不是最重要的。说到底,大学学历只是高中三年的一个成绩单,只是对过去的打分,决定不了你的未来。所以,正确对待学历,首先要做到接受。

如果说接受自己的平庸是一个成熟的表现,那一定包括接受学历的平庸。

抱怨是没用的,它只会让你陷入一种情绪泥淖里。焦虑,自暴自弃,破罐破摔。这远比学历低这个事实本身对你的危害更严重。

与其抱怨起点低,不如开足马力,弯道超车,做秋名山上的五菱宏光。

上面咱们提到,自卑是因为社会比较。这是心理学上的一个概念,越是向上比较,自我评价就越低,也就越自卑。所以我们没必要非得跟一流大学比,那是他们18岁前努力的结果,咱们30岁努力也不晚。把心态放平和,跟自己同一起跑线的人那么多,先努力超过他们,再去设定更高的追赶目标也不迟。

最后是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

人们对于成功的定义很单一,谁W挣的多,谁就成功,而且一些所谓的成功人士喜欢给成功下定义。什么30岁存款要七位数,房子得多大,车子得多贵,甚至连身高体重都做了标准。这太缺德了,因为一对比,我发现自己是不是人都很模糊了。这种社会价值导向很容易影响自身的价值导向。结果就是野心越来越大,能力越来越跟不上。

根据我自己的经历,总结了四条不成熟的行动建议,希望可以给大家一点帮助。

一,摆脱稀缺心态,着眼长远,规划职业。

当我们拥有的,比需要的少的时候,就很容易陷入稀缺陷阱。

我们想去大的,挣钱多的公司,但学历不够就产生了稀缺心态。这个时候就容易病急乱投医,找个眼下看着但遇还不错的,但长期并没有发展前景的工作,比如去流水线当厂工,去餐厅当服务员。

如果这是深思熟虑之后的计划,那无可厚非,但如果只是因为挣的钱比去公司实习多一点,就要再慎重一下。因为这些工作只是单纯的贩卖时间和体力来换取金钱,不需要什么学历和能力,当然也不会提升能力。现在一个月挣5000,五年后很可能还是5000。而且时间一长,你的事业和思想都会受到明显的束缚。

我们应该做一些可以积累,并帮助自己成长事情。

工作五年,就有五年的经验,而不是一个经验用五年。

二,交一些优质朋友,提高思维和认知。

这里不是说挣钱多的高质量人类,而是在思维高度和认知水平都比较优秀的朋友。

我以前也是因为学历自卑,看到学历高的人就走得远远的,还给自己找安慰,不就是个211么,能力也不够如此。后来人家甚至加薪,我原地踏步,这下安慰也找不到了,就躲得更远了。

其实还是自己包袱太重放不下。大学之大不在于大楼,而在于良师益友。你真的学到了他们的思维方式,处事能力,生活态度,就会发现业余时间不只是用来刷手机,打游戏,还可以看书和学习。你就会发现跟朋友在一块不只是喝酒,吹牛,聊八卦,还可以互相鼓励和成长。

有一句很鸡汤的话:最快的成长方式,就是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虽然我不太喜欢,但还找不到反驳他的理由。

三,合理配置资源,把精力用在刀刃上。

我们会发现,一些牛人可能只工作了两三年,却有很强的工作能力,甚至已经做到了管理层。这是因为他们有关键要务的引导,把精力尽可能放在重要的事情上,学到的知识,积累的经验自然比别人多。

如果精力分散在各种简单的,重复的或者没有任何价值的事情上,能力就不可能聚焦和突破。

很多人应该都有这种经历:

想要看书,因为几条微信,刷一下午手机。

想找个低价折扣商品,在淘宝上逛了几个小时。

这就是原腾讯副总裁吴军在《态度》中提到的,捡芝麻丢西瓜的思维方式。

很多人看上去很忙,但忙的没有价值。

做好资源配置,把我们的时间,技能,精力,资产,人脉,尽可能的用在能产生更高价值的地方,就能捡到更多的西瓜。

四,不断精进自己,提升核心竞争力。

在一个公司待久了,很可能躺在舒适区里出不来,就是咱们常说的老油条。干啥啥不行,抢功甩锅第一名。这种人也就没被开,你让他换个公司,很可能都过不了试用期。

不管现在多安逸,我们都需要有危机感,这样才能激励自己,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提升核心竞争力可以从两个方向入手。

一是不断学习,培养自己在职场中的技能,保证自己在专业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让自己具有不可替代性。就是说这个活除了你,别人来不了。你放心,老板肯定会抱你大腿。

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学习新的东西。培养在工作之外也能带来收益的能力。比如学理财,学设计,学一门外语等等。当新的增长被培养壮大,原来的局就不攻自破了。

最后,既然大家都看到这了,就容我再啰嗦两句吧。

再实用的建议,也比不过实在的行动。

如果你真的因为学历低而自卑,那就别找借口,一个字就是干。

想尽一切办法改变现状,五年之后,你会感激自己现在做的努力。

当你通过努力成功超越学历比你高的人的时候,低学历会从你思维的负担变成骄傲的资本。


澳洲中文论坛热点
悉尼部份城铁将封闭一年,华人区受影响!只能乘巴士(组图)
据《逐日电讯报》报导,从明年年中开始,因为从Bankstown和Sydenham的城铁将因Metro South West革新名目而
联邦政客们具有多少房产?
据本月早些时分报导,绿党副首领、参议员Mehreen Faruqi已获准在Port Macquarie联系其房产并建造三栋投资联

中文新闻,澳洲经济,时事,华人论坛动态,悉尼本地消息,墨尔本,珀斯,布里斯班,澳洲新闻,澳大利亚华人网,澳洲华人论坛